首页 >> 大全

晋文公如何成为一代霸主(春秋时期曾被流放19年的国君是谁)

2022-12-21 大全 115 作者:考证青年

晋文公如何成为一代霸主(春秋时期曾被流放19年的国君是谁)

幸福起航小编来为大家简单介绍春秋时期曾被流放19年的国君是谁及晋文公如何成为一代霸主这个问题,今日小句子:祝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荒唐的曹共公

话说重耳一行人来到曹国,此时,曹国的国君是曹共公。

曹共公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又做不到虚心纳谏,倒是有一颗熊熊燃烧的八卦之心。

他听说重耳身上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排列很紧密,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就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他将重耳一行人安置在馆舍里,让人密切关注重耳的动静。听说重耳要洗澡了,他急匆匆地赶过去,然后透过帘子偷偷地观看重耳的裸体。一国之君偷窥别人的裸体,可谓无礼至极、荒谬至极。即使是普通庶民也做不出来的事,身为一国之君的曹共公竟然干出来了!

这一行为着实惹怒了晋文公,估计这也是重耳平生遭遇的最大耻辱,这笔账重耳记下了。

等晋文公回国继位后,派兵攻打曹国,并俘虏了曹共公。

曹共公最终为他的无礼行为买了单。

也许有人会问,偌大一个曹国,就没有一个有识之士劝谏曹共公吗?

当然有,这个人就是僖负羁。

他劝谏曹共公:“晋国是大国,公子重耳即使流亡在外,他的地位也和国君你差不多,怎能不以礼相待呢?”

曹共公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诸侯国中落难流亡的公子数不胜数,怎么可能都以礼相待?

僖负羁继续劝道:“话虽这样说,问题是重耳不是一般人啊!你看看他身边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人中之杰?他们死心塌地跟随重耳,不就说明重耳可堪辅佐吗?”

不管僖负羁怎么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地劝说曹共公,曹共公就是一个原则——不听不听就是不听。他现在想做的事就是要好好看看重耳的裸体,满足他这颗八卦之心,否则,他会好奇得睡不着觉的!

僖负羁回到家中,将发生的事情讲给自己的妻子听,却引起了他妻子的注意。

思忖良久之后,对僖负羁说道:“我看晋公子十分有才能,他的跟随者个个都是人中之杰。如果有这些人帮助,那么晋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做国君,如果他回到晋国做国君,然后惩罚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会是第一个吧!”毕竟曹共公连偷窥人家洗澡的事情都干出来了!

僖负羁闻言,对曹国的未来也表示深深地担忧。

僖负羁的妻子又说道:“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夫君为什么不早点做打算呢?提前向晋公子表达你的好意,表达你跟其他人的与众不同,这样即使重耳将来有一天向曹国算账,也不会牵连到你!”这番话虽然有些吃里扒外的嫌疑,但也看出,僖负羁的妻子确实有眼光有远见。

僖负羁虚心听取了妻子的建议,为了向晋公子示好,就给他送去一盘食品,然后将一块碧玉藏在里面。

重耳何其聪明,立即会意,欣然接受了食物,但把碧玉还给了僖负羁。

重耳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告诉僖负羁,他的好意他领了,但是他重耳并非贪心之人,所以将碧玉奉还。

重耳的行为无疑是十分得体的。

曹共公的无礼行为惹怒了重耳,重耳当即立断离开曹国,一行人行色匆匆地来到宋国。

此时的宋国,全国笼罩在一种低气压的氛围之中。原来是宋襄公和楚成王为了争夺霸权在泓水开战,结果宋国战败,宋襄公还受了伤。

楚国比宋国实力雄厚,宋国打了败仗,本来也在情理之中,但这次宋国打败仗的原因却十分荒谬可笑。原来宋襄公在作战时打着“仁义”的大旗,奉行所谓的“贵族精神”。

不顾大臣子鱼的反对,坚持不半渡而击,敌军没列好阵不攻击,使本来就不占优势的宋军又失去了两次最有利的作战时机,怎能不打败仗?这一仗让宋国元气大伤,也让宋国彻底失去了争霸的机会。宋国也从一个一线国家沦为了二线国家。

重耳来到宋国,见到的就是这番低迷的景象。

宋襄公虽然心情沮丧,但听说重耳很有才华,就以非常隆重的礼仪接待了重耳,还送了重耳八十匹马。对于此时的宋国来说,确实是非常大的厚礼,重耳自是感激不已。

宋襄公能这样做与子鱼的劝谏密不可分。子鱼和重耳的关系很好,子鱼很欣赏重耳,他认为无论是人品还是才能,重耳都是国君的最佳人选。流亡在外多年的历练,再加上重耳身边这些跟随者,个个都有王佐之才,这意味着重耳早晚会返回晋国继位。

如今与重耳交好,就是雪中送炭的恩情,何况,宋国新败于楚国,需要寻求强大的靠山,放眼天下,莫过于晋。这么好的结交晋国的机会怎能错过?后来,重耳确实也报答了宋国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

宋襄公虽然礼贤下士,但此时宋国的情况,重耳自然不能久留,一行人继续赶路,就来到了郑国。此时,郑国的国君是郑厉公的儿子郑文公。

郑文公认为重耳是落难的公子,如今,晋国的国君是晋惠公,他又何必以礼接待重耳来惹晋惠公的不满呢,何况,在他看来,晋献公去世,重耳没回国守孝,是为不孝,一直在外飘荡,不回晋国辅佐晋惠公,是为不忠,如此不忠不孝之人,又何必以礼相待?

郑文公的做法被叔詹看在眼里,觉得不妥,他十分看好重耳,认为重耳前途不可限量,何况他是晋国的公子?

郑国怎么得罪得起晋国呢?于是规劝郑文公要以礼接待重耳,他列出三点原因:“其一,父亲、母亲同姓,按照常理,他的子孙是不会昌盛的,而晋公子重耳是姬姓女子所生,竟然活到今天,足见这是上天对重耳的眷顾;

其二,重耳流亡在外多年,多年的历练让他更加成熟,而晋国国内动乱不安,显然是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安定,或许上天把这一重任交到了重耳身上;其三,成大事者必然有人辅佐,而跟随重耳流亡的这些人,个个都不一般,有这些人的辅佐,重耳一定能够回晋国继位。

晋文公剧照

综上所述,叔詹得出结论:重耳是上天所眷顾的人,上天想让他去拯救晋国,天意如此,人怎能跟天抗争?更何况晋、郑两国都是姬姓,辈分相同,地位平等,重耳路过郑国本就应该以礼相待,何况他还是上天所眷顾的人呢?

这番话说的十分中肯,可惜郑文公并没有听进去,叔詹见郑文公不听,眼睛转了转,又说道:“如果主公做不到以礼相待,不如直接杀了他。重耳以及他身边的这些人都太优秀了,避免为将来埋下祸患!”

根本没将重耳放在眼里的郑文公,自然没有采纳叔詹这一劳永逸的建议,而他最后也为自己的行为买了单,当然了,这是后话。

离开郑国,重耳一行人继续前行,来到了楚国。

此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成王。楚国国力强盛,在争霸的过程中,最强劲的对手就是齐桓公。双方较量了十余年,由最初的楚国弱于齐国,到渐渐与齐国持平。

一直到齐桓公晚年,辅佐齐桓公的这些能臣管仲、宁戚、王子成父、宾须无、隰朋等人先后离世,齐国人才匮乏,渐渐处于劣势,相反,楚成王在斗子文等人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呈现出后来者居上的趋势。尤其在泓水打败宋国,更是锋芒毕露,颇有不可阻挡之势。

楚成王并没有因此骄傲自大,他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清醒的认知,齐国走了下坡路,很快就会退出争霸的历史舞台,而西南的秦国在秦穆公的治理下,强大起来,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劲敌。

晋国虽然国内暂时处于不安定的状态,但晋国地大物博实力仍然不可小觑,这也将成为楚国北上的一大障碍。如今,重耳来到楚国,重耳的贤德之名,他是听过的,也听说他手下的人都是人中之杰,他自然要见一见,谁又知道晋国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思及此,楚成王就用款待诸侯的礼仪设酒宴招待重耳,攀谈之间,被重耳的谦卑有礼、不卑不亢地谈吐所折服。

楚成王似乎已经预见到了重耳,早晚有一天能够回到晋国继位。此时的重耳已经具备一个优秀国君的所有素质,想到这个人将来会是楚国强大的劲敌,楚成王就问道:“公子如果回到晋国继位,用什么来报答不谷呢?”

重耳知道楚成王是在试探他,索性回避这个问题,说道:“子女玉帛,这些都是君王您拥有的,鸟羽、皮毛、象牙,犀革等都生在您的土地上,而我们晋国所拥有的,楚王您都有,我又能用什么来报答您呢?”

这番话不卑不亢,言外之意就是无以为报。此时的楚成王脸皮倒是很厚,不依不饶继续问道:“即使这样,那公子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

此时楚成王的态度很明显,我不管,我就想知道你将来会怎样报答我,如果你不回答,我就誓不罢休。楚成王的行为倒是有点耍无赖的意思,晋文公自然不能再回避这个问题,于是许诺道:“如果托楚王的福,重耳能够回到晋国继位。

如果有一天,晋、楚两国在中原相遇,那么,晋国愿意退避三舍来报答楚王今日的恩情。如果得不到君王的允许,战争无法避免的话,重耳只能左手执弓,右手拿着弓箭袋,跟君王一争高下,一决胜负。”这番话绵里藏针,既许下报恩的诺言又霸气侧露。

后来重耳确实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只不过是诱敌深入之计,让楚国栽了大跟头,让晋国“一战而霸”。

酒宴结束之后,楚将子玉立即请求楚王杀掉重耳,否则将来必留后患。楚成王摇摇头,他何尝不知道重耳将来会是楚国的劲敌呢?

只是他有他的考量说道:“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左传》)

这番话的意思就是说重耳身上具备一位优秀的国君所具备的所有美好品质,身边又有一群优秀的人辅佐,而且晋国内乱,正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安定,而重耳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显然,这是上天的意思,既然是上天的意思,又怎么能够违背呢?如果违背,必然有灾。他宁可有一个强大的劲敌,也不愿意违背上天的旨意,于是为重耳准备了非常丰厚的礼物,为他送行。

以上就是幸福起航小编整理的关于春秋时期曾被流放19年的国君是谁及晋文公如何成为一代霸主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