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当地地貌特点的形成原因分别是)

2023-02-01 大全 118 作者:考证青年

今天,我将向你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当地的地貌特征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别忘了收藏这个站点。

黄土高原的成因是什么?

1.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的堆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2.由于气候干冷,风大,飞扬的尘土落在湖面上,沉入水底。久而久之,湖水越来越少,黄土被掀出水面,逐渐形成高原。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的堆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以下是我整理的细节。让我们来看看!

黄土高原的成因

在戈壁滩等“早上穿棉袄,下午穿纱,围着炉子吃西瓜”的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很大,但岩石中不同的矿物质热胀冷缩程度不同。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膨胀收缩,它们之间的连接变得松散,从而开裂剥落,产生沙尘。沙漠中的沙粒经年累月被风吹来吹去,相互碰撞,产生许多微小的尖角颗粒,这些颗粒是形成黄土的主要物质。西北风吹过斜坡,尘土被扫起来空飞得很远。灰尘越细,飘得越远。

中国的黄土堆积区是一个向下流动盛行,尘土飞扬的地方。在中国的地图上,大致可以看到戈壁-沙漠-黄土的序列,其中的岩石沉降颗粒逐渐变小。黄土高原是几百万年“沙尘暴”累积的结果。

在中国,黄土覆盖陕西、宁夏、山西、河南、甘肃、新疆、内蒙古、辽宁,分布面积超过44万平方公里。在这些地区,黄土的发育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据调查,有些地方的黄土厚度只有10多米,有些地方的黄土厚度达到400多米,尤其是西北和黄河中游地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处于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它从南到北跨越暖温带和中温带,从东到西跨越半湿润和半干旱干湿带。高原东部和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的气候不仅受经纬度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简单来说,黄土高原是由风积物形成的。

详细解释:

印度板块北移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印度大陆地壳插入亚洲大陆地壳之下,撑起后者。于是,喜马拉雅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开始形成并逐渐抬升,青藏高原被印度板块挤压抬升。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后,大约24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海拔2000多米。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东面是太平洋,北面是西伯利亚,南面是喜马拉雅山,西面是延伸到中亚的地中海。因此,大部分平坦的中国大陆由温暖湿润的海洋空气滋养,气候温暖湿润。我国西北和中亚内陆多为亚热带地区,没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止了印度洋的暖湿气团向北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西北地区变得越来越干旱,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是黄土高原沙尘的发源地。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矗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240万年来,它的高度一直在增加。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西风带地表分为两个分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北支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东流。这种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m高度,成为携带沙尘的主要动力。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季风也得到了加强,从西北向东南吹。

在中国西北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中,由于温度的剧烈变化,这里的岩石比其他地方更快地崩解成碎片。地质学家根据其直径将其分为砾石(大于2 mm)、砂(2-0.05 mm)、粉砂(0.05-0.005 mm)、粘土(小于0.005 mm)、粘土和粉末。

两三百万年来,亚洲这部分地区从西北向东南运沙的过程从未停止过。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落了很多沙,甚至华北的很多丘陵,比如五台山、太行山,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方的几条河流和数不清的沟壑对地表侵蚀和黄土堆积的作用是相反的。不然黄土高原肯定不会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的沉降区,但它是沉降区,同时发育了多条河流,所以落下的沙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被河流带来的泥沙掩埋。

中国古籍中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载多达数百种。“雨土”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空空被黄色的雾气挡住,沙子像雨一样从天而降。这里记录的其实是沙尘暴。

多雨土地的位置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种事情看作是一种奇特的灾变现象,认为是“天人合一”的标志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记载:“夏杰之时,深谷中有长夜宫,男女混杂。他们十天不听政,风大尘多,一夜之间就把这山谷填平了。”

从1966年到1999年,中国有60次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算是沙尘暴的实验室,积累了几百万年的沙尘暴记录。来自中国西北沙漠和戈壁的沙尘暴漫天撒落,每年都会在黄土高原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更大的高原,又称武进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下面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以及其他相关知识。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速了岩石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的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狂风骤起,就会在西域形成飞沙走石、尘土飞扬的景象。滚滚沙尘依次沉降,细尘最后落在黄土高原,形成一片荒凉之地。

印度板块理论

印度板块北移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印度大陆地壳插入亚洲大陆地壳之下,撑起后者。于是,喜马拉雅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开始形成并逐渐抬升,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挤压抬升。

然而,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止了印度洋的暖湿气团向北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西北地区越来越干旱,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是黄土高原积尘的发源地。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矗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240万年来,它的高度一直在增加。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将西风带的地表分为两个分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北支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东流。这种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m高度,成为携带沙尘的主要动力。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季风也得到了加强。冬季风由西北向东南吹,加上西风急流,形成了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

洪水理论

科学家认为,黄土中粗粉砂的含量从西北向东南减少,而粘粒的含量从西北向东南增加。这种“阶梯式”分布规律与地形相吻合(东南海拔较低,西北海拔较高),更像洪水。

风致理论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黄土高原是由西北向东南的风造成的,沙尘暴带来了黄土高原。然而,沙尘暴可以形成如此巨大的高原。即使堆积的黄沙没有被吹走、冲走,沙尘暴带来的黄沙也不足以形成如此壮丽的高原。

辩论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黄土的来源有不同的争论。其中,“风论”更有说服力。认为黄土来自北方和西北的甘肃、宁夏、蒙古高原等广大干旱荒漠地区,甚至中亚地区。这些地区的岩石在白天受热时膨胀,晚上冷却时收缩,并逐渐风化成不同大小的石头、沙子和粘土。同时,在这些地区,每当冬春盛行西北风时,风力骤起,飞沙走石,沙尘遮天。粗糙的石头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而较细的沙粒落到附近地区,聚集成沙漠。细沙粘土纷纷飞向东南。当风力减弱或被秦岭阻挡时,它们就停止了积累。经过几十万年的积累,形成了广袤的黄土高原。[6]

科学家发现,很多现象无法用黄土风成理论解释。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粘粒含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由西北向东南的规则排列是一种阶梯式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的模糊过渡。这种瓷砖分布的逐步过渡,更像是洪水。

做考证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专门在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静宁县、秦安县和定西市的6个黄土高原典型地质剖面采集了黄土样品,获得了700多个孢粉样品和209个表层孢粉样品。记录了近1000个孢粉样品。

记录了黄土高原自公元前46000年以来的植被变化。通过碳14测定,获得了6个典型剖面的34个年龄。专家分析后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分离出的孢粉颗粒最多约1112个,最少不到50个,说明在过去的4万年间,环境和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花粉分析中,我们发现了松树、云杉、冷杉、铁杉、橡树、菊科等几十种植物的花粉记录。

黄土高原的生态资源

矿产资源

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煤炭资源不仅丰富且质量高,而且具有良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达200亿吨。中国已探明储量的超大型煤田约有一半位于这里。

山西省是中国更大的煤炭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将实现科技融入中国资源型“能源硅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适中。作为国家能源基地,它不断为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称之为全国的“锅炉房”。

然而,在矿产资源巨大的同时,植被减少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的一大灾难。截至2000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仅为58%左右。

水资源

黄土高原河流沟壑众多,沟壑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和窟野河。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河谷少的特点。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大于原河谷。全区地表水资源105.56亿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平均每亩263立方米。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

主要是暴雨冲沟对松散黄土的冲刷造成的。黄土颗粒细,质地疏松,直立(自然界中用于造穴的物质),含碳酸钙,易溶于水,易坍塌。地面坡度大,植被稀疏,夏季暴雨多。7、8、9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80%,形成奇峰、陡壁、溶洞、天生桥等微地貌,进一步助长沟壑扩张,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现代地壳上升有关,使沟床不断下切和侧向侵蚀,沟源侵蚀加剧。相应的,谷坡不断扩大,沟间土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采矿等社会因素。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毁林和开垦

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毁林开垦的 *** 。

之一次是秦汉时期大规模的“垦荒”(边防军有组织的垦荒)和“移民边境”。这种大规模的“开垦”造成了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森林的大规模破坏。

第二次是明朝大规模的“垦荒”,导致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考证,明初黄土高原的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陕北地区大力推行“耕田”制度,把毁林开垦的任务强加给每一个边防官兵。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朝实行的“屯田”制度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第三次垦荒是在清朝,实行奖励垦荒制度。开垦范围从陕北、山西北部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百万亩草地被开垦为农田,使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加剧。

导致不良后果

1.拿走肥沃的土壤,植被将更难生存,造成恶性循环。

2.增加、扩大和加深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3.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对黄河下游的居民造成了危害。

4.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发展受限→贫困加剧→单纯追求粮食增产→毁林→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是什么导致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1.黄土高原是风堆积形成的。东亚季风区的强冬季风发源于中高纬度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风带来了大量的沙尘,被太行山、秦岭等山脉阻挡,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黄土高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容易出现暴雨,导致地表径流比较大。而且由于地形起伏大,流水速度快,黄土等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度低,缺乏土壤保护,该地区流水侵蚀十分强烈,形成了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该地区盛行的北风被认为将新疆、宁夏北部、内蒙古甚至远至中亚的沙漠中的大量沉积物吹到黄土高原堆积。因为黄土高原上的基岩成分和黄土底部的成分不一样。黄土下部地貌多样,起伏较大,但上部沉积黄土厚度相近,有自东向西变薄的趋势,与黄土自西而来的方向一致。这说明黄土是从其他地方搬来的。

但是很多科学家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层砾石层,而这个圆形的砾石层是典型的河流沉积物。所以他们认为这些黄土来自黄河上游的源头,是河水冲下黄土形成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黄土既不是风推动的,也不是水推动的。它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风化形成的,是原生的。

还有一种综合的观点认为,黄土高原不仅来自西北和中亚,而且是强风和流动的河流带来的,在当地基岩上风化,是在这三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争论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希望有一天科研人员能给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这就结束了对黄土高原形成的介绍。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网站的内容。别忘了搜索更多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信息,以及当地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