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凤阳花鼓戏(安徽凤阳花鼓戏)

2023-02-15 大全 253 作者:考证青年

凤阳花鼓起源于明朝初年,当年,洪武初年,朱元璋刚刚统一天下,不知该在哪里定都,而且他本人有浓厚的思想情绪,当时拟定他的家乡凤阳为“中都”,凤阳鼓楼就是那个时候修建中都留下来的,可是凤阳自古贫穷,没有基础,所以朱元璋就想移民来带动家乡凤阳的经济发展,移民分为四种人:

1. 工匠,此乃第一批移民,因为首先要修建中都,其次要修建大量民居,所以这种技术移民是必不可少的

2.士兵,一般都是给朱元璋当兵的,有天令无法抗拒。前两种移民大都很无奈,都是谈不上怨恨.

3.江淮一带的富人,在元朝末年,江浙一带主要是由一个叫张士诚的人所占据的,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生,为人很讲义气,对当地很有威望,受人民拥戴。后来朱元璋每次攻打江浙地区都受不到当地人民拥护,很是气恼,后来张士诚兵败,朱元璋为了惩罚这些富户,就把他们移民到凤阳的偏远地区(ps:当时朱元璋为了光大祖籍,把凤阳设为二十四个县,相当于一个省,而且设有巡抚),这些人非常怨恨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下令这些人不得回家,可是富人大多思念家乡,所以想了一个方法,富人扮成乞丐,在冬天回到家乡,大多是为了祭祖等行为,等到春天再回去凤阳种地。(ps:当时出远路要有路条-相当于介绍信,如果没有,就会被当地的官府抓住,所以很多人出去讨饭,但是不得不回来,所以那时一到冬天(农闲)就会有乞丐成群的奇异景象)

4.罪犯,为了弥补劳力的不足,所以让罪犯到凤阳来弥补劳力,但是这些都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这么一大帮人到了凤阳,可是凤阳自古土地贫瘠,所以这么多人到了凤阳反而什么干不了,而且后来朱元璋决定建都应天(南京),中都反而停止了修建,于是很多人家道中落,沦为乞丐.

这是一种普遍的认为凤阳乞丐形成的一种解释,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朱元璋登基时,很多凤阳老乡前去祝贺,席间大家都很开心,朱元璋就说了:等你们回去的时候,什么活也别干了,你们以后就唱着过日子吧。”,很多人一听,好日子啊,结果回家就把东西全挥霍完了(真是群实诚孩子),结果朱元璋愣是没动静,所以很多人家道中落,沦为了乞丐。不过他们倒也真是唱着过日子了,不过是拿着花鼓到处行乞了,这也是叫花子的形成。

————————————————

以上为凤阳乞丐的形成原因,接着咱们就说那凤阳花鼓了。

从本文章结尾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凤阳花鼓的鼓条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状,其实就是当年凤阳乞丐们行乞的工具逐渐演变过来的,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凤阳花鼓是清朝时才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从歌词里看出来这一点“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麦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惟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我们不难认为明朝人是不敢唱这些词的。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凤阳花鼓的鼓条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状,其实就是当年凤阳乞丐们行乞的工具逐渐演变过来的,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凤阳花鼓是清朝时才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从歌词里看出来这一点“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麦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惟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我们不难认为明朝人是不敢唱这些词的。

不过凤阳花鼓确实是在明朝就有的,当时有个对于我们现在的凤阳花鼓来说改了调换了词的曲儿,叫秧歌行,词是这样的‘‘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背面吹雪沙扑面,咚咚腰鼓自婆婆,南来北往如飞燕,如此艰辛实可怜。”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乞丐们吃尽了苦,受尽了累,但是依然不敢骂人啊

凤阳花鼓戏曲被誉为什么?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凤阳花鼓戏被誉为“东方芭蕾”、

凤阳花鼓戏打一个数字

凤阳花鼓戏打一个数字,这个数字的话是9,因为九九大顺,九九归一,并且凤阳花鼓楼的话是非常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一个戏剧。

凤阳花鼓戏的介绍

凤阳花鼓戏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镇(今属蚌埠市区),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源自于花鼓灯,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在清代中期逐渐成熟为独立剧种。

凤阳花鼓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哪个?

凤阳花鼓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凤阳歌》。

清代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常被作为花鼓灯文场中的主要曲调来演唱,后来,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剧种的营养,根据说唱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表演,逐渐向戏戏曲演变,至光绪年间,形成花鼓戏。

民国初期,凤阳花鼓戏进入全盛期,许多知名艺人如陈广仁、李西、乔成、顾怀功等,活跃于沿淮一带的农村舞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吴汉杀妻》、《东回龙》、《西回龙》、《大隔帘》、《小隔帘》等70多出。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弦乐,其中的三大件(锣、鼓、钹)必不可少,演奏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凤阳花鼓戏是“以唱为玩”的业余性质。解放前,演员皆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抢救该剧种,先后两次成立凤阳花鼓戏剧团,并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他们将“凤阳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创作出凤阳花鼓《全家乐》,国家领导人董必武观看后给予很大鼓励。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