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请问马铃薯青枯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

2023-03-13 大全 66 作者:考证青年

请问马铃薯青枯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

马铃薯青枯病病原细菌可在土壤,或带菌的肥料和种薯上越冬。出芽后随气温上升,细菌迅速增殖扩展,可引起种薯腐烂、幼芽枯死或中后期植株萎蔫。

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土壤耕作和昆虫等,种薯切块时切刀也可以把病薯所带细菌传给健康的种薯块。

高温高湿多雨是诱发青枯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雨后转晴、温度达30-37摄氏度最有利于病害流行。

其它如土壤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土壤偏酸或与茄科及其它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也较重。

马铃薯青枯病症状: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

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

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供您参考!

请问马铃薯青枯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

苯甲嘧菌酯能和叶面肥混用吗

苯甲嘧菌酯不一定能和叶面肥混用,生产中,环境条件特殊,药剂的喷用频繁。为了省工省时、提高工效,常将农药与叶面肥混合喷施。但并不是所有的肥料或农药都可以混合喷施。因各种肥料或农药性质不同,如果混配不合理会影响药效或产生药害。农药是否可以混用,在药物的说明中有简要的介绍,进行药剂混用前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叶面肥的使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叶面肥与农药混合后性状稳定

叶面肥可能与农药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影响农药的有效性或造成药害。

单种叶面肥很多不是中性的,如硼酸、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等呈酸性,磷酸钙、氢**铜等呈碱性。而多数农药适宜在中性条件下使用。因此,叶面肥与农药混用时,必须先做试验,观察其是否产生浮油、絮结、沉淀或变色、发热、产生气泡等现象。若药液有不良表现,则不适宜混合使用。一些种类的农药与离子态叶面肥混用时,容易产生沉淀等,影响药效,如悬浮剂、乳剂等。甲壳素不能与多种农药混用。

药液物理性状良好,也要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看是否容易出现药害。

2.注意混用时叶面肥与农药加入的顺序

一般是用足量的水先配好一种单剂的药液,再用这种药液稀释另一种单剂;而不能先混合两种单剂,再用水稀释,以免发生不良反应,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和物理性状的恶化。叶面肥混用时,叶面肥与农药混合的顺序通常为: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剂、乳油依次加入,每加入一种即充分搅拌混匀,再加入下一种。

3.药液现配现用

药液虽然在刚配时没有不良反应,但久置容易产生缓慢的反应,使药效丧失或易产生药害。如有的农药品种虽然在弱碱性条件下较稳定,但也要注意现配现用,若长时间放置也易失效。

4.注意配药用水

水对药液的影响很大,水的酸碱度、离子浓度等,都会影响效果。配药用水以离子浓度低的中性水为好,如干净的雨水、河水等

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

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

供您参考

茄子半边疯要用什么药

答: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是由真菌侵染所引起土传病害,有时植株半边发病,半边正常。该病菌一般会从茄子幼根或根部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造成植株体内养分、水分的运输障碍,导致发病。发病初期,在植株中下部个别枝的叶片上表现症状,叶片边缘和叶脉间退绿变黄,多呈斑块,逐渐变为黄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部扩展到整个叶片,引起上卷,最后则全叶枯黄、下垂、脱落。病害逐渐由下往上,从半边向全株发展,最后整株死亡,只剩茎秆。纵剖病株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成黄褐色或棕褐色,并可挤出灰白色的粘液。

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与蔬菜轮作4年以上,或与水稻轮作1年;

2、种子消毒,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地或无病株上留种,调种时要检疫;也可进行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托浸种7小时,洗净后催芽;

3、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嫁接苗,以苗期开始脱毒处理,如用高锰酸钾配以萘乙酸进行沾根;

4、适时定植,覆盖地膜可以减轻病害发生。定植后15-20天,可选用乙酸铜、噻菌铜、氢**铜、叶枯唑等细菌性药物灌根,每隔1个月重复一次;

5、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0.3-0.5公斤,隔10天用药一次,连灌2-3次。

生物作业!!望众大侠出手帮助!!

.生物技术有现代生物技术,种子学,植物生理,植物保护,遗传学,食用菌的培养,生物化学等。

2.1928 A.发现青霉素

1943 青霉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1944 0.T.Avery 等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3 J.D. 和 F.H.C.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61-1966 破译遗传密码

1970 分离出第一个Ⅱ类限制性内切酶

1972 DNA体外重组技术建立

1975 G.J.F.和C.建立杂交瘤技术

1976 DNA测序技术诞生

1978 第一次生产出基因工程胰岛素

1980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基因工程产品可获专利

1980 第一家生物技术类公司在上市

1981 第一只转基因动物(老鼠)诞生

1982 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家畜疫苗首次在欧洲上市

1983 人工染色体首次成功合成

1985 基因指纹技术首次作为证据亮相法庭

1986 第一个转基因作物获批准田间试验

1986 第一个DNA重组人体疫苗(乙肝疫苗)研制成功

1988 PCR技术问世

1989 转基因抗虫棉花获批准田间试验

1990 美国批准第一个体细胞基因治疗试验

1990 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0 第一个转基因动物(鲑鱼)获批准养殖

1993 生物工程产业组织(BIO)成立

1994 转基因保鲜番茄在美国上市

1997 英国培养出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1998 人体胚胎干细胞系建立

2000 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

2001 重要粮食作物——水稻基因图在中国完成

2003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3.不知!

4.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这种技术是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DNA分子的直径只有2.0nm(粗细只有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其长度也是极其短小的。如流感嗜血杆菌的DNA,长度只有0.83?m,即使是较大的大肠杆菌,其长度也只有1.36?m。要在如此微小的DNA分子上进行剪切和拼接,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工具。

5.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根据细胞类型的不同,可以把细胞工程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大类。

克隆通常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植物)。一个克隆就是一个多细胞生物在遗传上与另外一种生物完全一样。克隆可以是自然克隆,例如由无性生殖或是由于偶然的原因产生两个遗传上完全一样的个体(就像同卵双生一样)。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克隆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产生的完全一样的复制。

6.不知!

7.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1)“发酵”有“微生物生理学严格定义的发酵”和“工业发酵”,词条“发酵工程”中的“发酵”应该是“工业发酵”。

(2)工业生产上通过“工业发酵”来加工或制作产品,其对应的加工或制作工艺被称为“发酵工艺”。为实现工业化生产,就必须解决实现这些工艺(发酵工艺)的工业生产环境、设备和过程控制的工程学的问题,因此,就有了“发酵工程”。

(3)发酵工程是用来解决按发酵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学问题的学科。发酵工程从工程学的角度把实现发酵工艺的发酵工业过程分为菌种、发酵和提炼(包括废水处理)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工程学问题,一般分别把它们称为发酵工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工程。

(4)微生物是发酵工程的灵魂。近年来,对于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属性的认识愈益明朗化,发酵工程正在走近科学。

(5)发酵工程最基本的原理是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6)发酵工程有三个发展阶段。

现代意义上的发酵工程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开放性的学科。发酵工程经历了“农产手工加工——近代发酵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三个发展阶段。

发酵工程发源于家庭或作坊式的发酵制作(农产手工加工),后来借鉴于化学工程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近代发酵工程),最后返璞归真以微生物生命活动为中心研究、设计和指导工业发酵生产(现代发酵工程),跨入生物工程的行列。

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发酵制作凭借祖先传下来的技巧和经验生产发酵产品,体力劳动繁重,生产规模受到限制,难以实现工业化的生产。于是,发酵界的前人首先求教于化学和化学工程,向农业化学和化学工程学习,对发酵生产工艺进行了规范,用泵和管道等输送方式替代了肩挑手提的人力搬运,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把作坊式的发酵生产成功地推上了工业化生产的水平。发酵生产与化学和化学工程的结合促成了发酵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通过发酵工业化生产的几十年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发酵工业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时变的)、非线性的、多变量输入和输出的动态的生物学过程,按照化学工程的模式来处理发酵工业生产(特别是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从化学工程的角度来看,发酵罐也就是生产原料发酵的反应器,发酵罐中培养的微生物细胞只是一种催化剂,按化学工程的正统思维,微生物当然难以发挥其生命特有的生产潜力。于是,追溯到作坊式的发酵生产技术的生物学内核(微生物),返璞归真而对发酵工程的属性有了新的认识。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属性的认定,使发酵工程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发酵工程进入了生物工程的范畴。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人们熟知的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现代发酵工程阶段。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有目的地改造原有的菌种并且提高其产量;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生长激素等。

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生产酒精类饮料、生产醋酸和发酵面包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成为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不但生产酒精类饮料、醋酸和面包,而且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种医疗保健药物,生产天然杀虫剂、细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农用生产资料,在化学工业上生产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酶、维生素和单细胞蛋白等。

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是上游工程,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其中上游工程包括优良种株的选育,最适发酵条件(pH、温度、溶氧和营养组成)的确定,营养物的准备等。中游工程主要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工艺技术。这里要有严格的无菌生长环境,包括发酵开始前采用高温高压对发酵原料和发酵罐以及各种连接管道进行灭菌的技术;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向发酵罐中通入干燥无菌空气的空气过滤技术;在发酵过程中根据细胞生长要求控制加料速度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还有种子培养和生产培养的不同的工艺技术。此外,根据不同的需要,发酵工艺上还分类批量发酵:即一次投料发酵;流加批量发酵:即在一次投料发酵的基础上,流加一定量的营养,使细胞进一步的生长,或得到更多的代谢产物; 连续发酵:不断地流加营养,并不断地取出发酵液。在进行任何大规模工业发酵前,必须在实验室规模的小发酵罐进行大量的实验,得到产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设计中试的发酵要求,最后从中试数据再设计更大规模生产的动力学模型。由于生物反应的复杂性,在从实验室到中试,从中试到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就是发酵工程工艺放大问题。下游工程指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产品的技术: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离心分离,过滤分离,沉淀分离等工艺),细胞破壁技术(超声、高压剪切、渗透压、表面活性剂和溶壁酶等),蛋白质纯化技术(沉淀法、色谱分离法和超滤法等),最后还有产品的包装处理技术(真空干燥和冰冻干事燥等)。

此外,在生产药物和食品的发酵工业中,需要严格遵守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所公布的cGMPs的规定,并要定时接受有关**的检查监督。

人体健康的小知识

1、常吃宵夜,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吃太饱会睡不着,引起失眠问题,摄入过油腻食物,容易堆积脂肪,引起发胖。2、鸡蛋胆固醇比较高,每天吃多少鸡蛋要因人而异,年轻人可以吃多点,中老年人以每天不超过1个为宜;3、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失眠可适当服用催眠药;4、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扩展资料:健康介绍: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健康

89%的农户还看下:

柑橘树脂病是怎样的病害?

妇科检查 都做什么检查啊?基本的妇科检查都包括什么啊

鱼塘养鱼为什么放柴油

菖蒲盆景怎么养护才能安全过冬

西安利丰农药有限公司介绍?

“波”字的笔顺

生物农药的优缺点有哪些?

蒙古包蚊帐哪个牌子好

试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盛果期番茄裂果的主要因素是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