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一个人如果喝了农药会怎么样?

2023-03-23 大全 83 作者:考证青年

一个人如果喝了农药会怎么样?

中毒 身亡 - - 唉,,喝农药 洗胃 - -采纳哦

一个人如果喝了农药会怎么样?

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居世界第一是哪个国家

中国。中国农药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多年以来,中国农药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农药生产大国。基于国内的原料配套、工艺、产业工人等配套升级,全球农药正在向中国转移,且转移正在加速进行中。扩展资料我国农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产量从1983年的33万吨上升至2014-2016年的370万吨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截至2018年底,我国处于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有效成分达689个,产品41514个,其中大田用农药38920个,卫生用农药2594个。据统计,在工信部核准有效期内的农药企业1870家,其中原药488家,制剂1175家,卫生用药207家。在农业部有有效农药登记证的企业2213家,期中有原药755家、制剂1464家、卫生制剂250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药

农药的功与过辩论会作文600

人们为什么要使用农药?当然是为了杀虫啦。可是,它既然能把害虫杀死,难道对人类就没有危害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点不假,电视上、报纸上经常报道食用蔬菜中毒事件:1985年浙江省丽水县一名农户用甲胺磷喷洒菜花,造成80人食后中毒;江西省崇仁县一农户使用剧毒农药喷蔬菜,使12人中毒、2人死亡……这些实例是多么可怕呀!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从身边做起,保护对农作物有益的动物。如青蛙,它可以吃掉危害农作物的各种害虫,保护庄稼,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捕捉青蛙的人却屡见不鲜,甚至连农民自己也捕捉青蛙。可怜的青蛙,常常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些围在餐桌前大吃大喝的人们并没想到,这样做到头来会害了他们自己。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自然界某些植物具有天然的抗病能力,于是就把这些植物的抗病基因搬进要种的农作物中,就能使这些农作物不容易得病了,当然也就不用喷洒农药了。不过这种工作难度很大,目前还不能大量推广。现在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销售无公害蔬菜,它们是由能够人工控制栽培条件的植物工厂种出来的。这种植物工厂很先进,能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要控制温度、光照、营养和水分,还能增加二**碳的浓度呢!这优越的环境使得在植物工厂里生长的农作物抗病力强、无公害、新鲜、有营养,但在市场上价格较贵。由于人们对农药危害认识不足,对这些无公害绿色蔬菜不够重视,所以很多人都舍不得买,使这些无公害蔬菜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因此必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实现人们吃蔬菜的“绿色梦”。

“化肥、农药”范围有哪些?

一、]化肥的范围包括:1、化学氮肥。主要品种有尿素和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石灰氨、氨水等。2、磷肥。主要品种有磷矿粉、过磷酸钙(包括普通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两种)、钙镁磷肥、钢渣磷肥等。3、钾肥。主要品种有硫酸钾、氯化钾等。4、复合肥料。是用化学方法合成或混配制成含有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肥料。含有两种的称二元复合肥,含有三种的称三元复合肥料,主要产品有磷肥、磷酸铵、磷酸二氢钾肥、钙镁磷钾肥、磷酸一铵、磷粉二铵、氮磷钾复合肥等。5、微量元素肥。是指含有一种或多种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但需要量又极少的营养元素的肥料,如硼肥、锰肥、锌肥、铜肥、钼肥等。6、其他肥。是指上述列举以外的其他化学肥料。农药是指用于农林业防治病虫害、除草及调节植物生长的药剂。二、农药包括农药原药和农药制剂。1、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2、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卫生用药、其他农药原药、制剂等等。

农药产量居世界地1是哪个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产能达到每年400吨原药,实际年产约200吨,其中绝大多数用于出口;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农药输出国,出口贸易额大约20亿美元。

黄河之忧有哪些?

一、关于黄河防洪问题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问题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科学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目前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自然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历史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分析,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现代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研究。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科技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内容。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规律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黄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参考资料:

1、《黄河水利史述要》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

3、《当代治黄论坛》 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作者:黄河水利委员会《当代治黄论坛》编辑组

4、《黄河河防典》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主编:岳崇诚)

5、《黄河三百问》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主编:朱兰琴

参考资料:****hwcc*******//.asp?Id=23779

无公害玉米生产对空气质量有什么要求?

大气污染物有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氮**物、粉尘和带有金属元素的气体等。大气污染物危害玉米主要有3种方式:直接可见伤害,叶片表面呈现特征性症状;对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影响;对玉米品质产生影响。(1)二**硫的危害二**硫(SO2)主要来自植物燃烧和冶炼厂排放。在干燥的空气中较稳定,但在湿度大的空气中,SO2经催化或光化学反应,可转化为亚硫酸根离子SO2-3,SO2-3又可逐渐**成硫酸根离子SO2-4,进而生成硫酸雾或硫酸盐,形成含有硫酸、硫酸铵等物质的气溶胶,随雨而降,即为酸雨。SO2-3的毒性比SO2-4大30倍,当SO2-3离子不断增加,超过玉米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叶细胞破坏,叶片水分减少,糖和氨基酸下降,最终使产量下降,品质变劣。(2)氟化物的危害大气氟化物污染可分为两类,一是生活燃煤污染,二是化工厂(磷肥制造等)、铝厂、钢铁厂排放的氟气、氟化氢、四氟化硅和含氟粉尘。氟化物中以氟化氢的毒性最大。玉米是对氟化氢最敏感的作物,在氟化氢浓度极低时,接触3天,植株就受到伤害。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氟化物能取代酶蛋白中的金属元素,使酶失去活性,影响玉米的生理生化过程。氟在人体内积累所引起的最典型的疾病是氟斑牙(褐色斑釉齿)和氟骨症(骨骼变形、骨质疏松、关节肿痛)。

(3)氮**物的危害氮**物种类较多,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一**氮(NO)、二**氮(NO2)以及**二氮(N2O)。这些氮**物进入大气之后,则可转化成含NH+4、NO-3的气溶胶,这类气溶胶随着降水,落入土壤和水体。(4)臭氧的危害玉米对臭氧较为敏感,受到伤害后,在植株低叶位出现水泡,气孔附近的表皮细胞和叶肉中的海绵组织细胞发生萎缩,叶面出现水渍斑纹,最后叶肉细胞脱水死亡。同时由于细胞间隙较大,叶片下面开始呈现银白色、棕色或古铜色。在玉米成熟的中位叶上,沿叶脉出现斑点,形成缩状。(5)煤烟粉尘和金属飘尘的危害煤烟粉尘产生于冶炼厂、钢铁厂、焦化厂、供热锅炉以及家家户户取暖烧饭的烟囱。因燃烧条件和燃烧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烟尘数量也各不一样。一般每吨煤大约产生4~28千克烟尘。这些烟尘的粒径极小,大约在0.05~10微米之间。以粉尘污染源为中心,周围几十公顷的耕地和下风向几公里区域内的玉米都会受到影响。金属飘尘来源于矿区和冶炼厂。飘尘中可能含有粒径小于10微米的铅、镉、铬、锌、镍、砷、汞等有毒有害微粒。这些微粒可能长时间随风飘浮在空中,也可能随着雨雪下降到地面,然后又在玉米中积累,进入食物链,给人、畜带来危害。

(6)无公害玉米生产对空气质量的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按功能区分为3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该标准共分**: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标准。玉米属于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现将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摘录如下(表5)。表5 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年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生长季节平均 浓度单位二**硫(SO2)0.06 0.15 0.50总悬浮颗粒物(TSP)0.20 0.30可吸入颗粒物(PM10)0.10 0.15氮**物(NOX)0.05 0.10 0.15二**氮(NO2)0.04 0.08 0.12一**碳(CO)4.00 10.00臭氧(O3)0.16毫克/米3(标准状态)铅(Pb)1.00 1.50苯并[a]芘B[a]P 0.01 微克/米3(标准状态)氟化物(F)3.0 2.0 微克/(分米2?天)

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最佳是多少?

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多少呢?快来看看吧

89%的农户还看下:

网上购物怎么才能买到BL动漫本子啊~~~~

清香树老桩栽种方法是什么

时风4YZP-2玉米收割机是几个钢的,多大马力多少钱我阜新市的

潜叶蝇打什么药效果好?

氯虫苯甲酰胺 的结构式是什么?

虫屎茶的作用

虫螨腈、茚虫威、虫酰肼、虱螨脲大PK,四大杀虫剂哪个效果更好?

水塔花怎么浇水

芸苔素在樱桃上疏花蕾后的使用时间?

香蕉皮水适合浇什么花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