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苏东坡传林语堂(苏东坡传林语堂)

2023-04-23 大全 57 作者:考证青年

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

假设苏东坡是一个超级大明星,那么林语堂一定是其头号狂热粉丝,还是NC粉的那种。在《苏东坡传》里,林玉堂丝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夸起苏东坡来,那叫一个滔滔不绝。

那么,在林玉堂眼中,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林玉堂眼里,苏东坡是这样的:

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的造诣,在才俊辈出的宋代来说都称得上是登峰造极;他情感丰富、极富幽默感和风度,是个具有真性情、顶可爱的人。

他评价苏东坡先生不遗余力:

苏东坡先生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游扒誉,是画家、书法家,工程师、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而这些还不足以描绘出苏东坡先生的全貌。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坡先生号东坡居士,是宋朝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关于他的传记和故事,后人有很多描述。本文针对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传》作一下点评和分析。

引言

林语堂先生生前很多的传记著作,为国人熟知和津津乐道,这本《苏东坡传》详细地描述了东坡居士的一生,可以算得上一本经典压箱之作,品读后感觉意味悠长。然者虽是后人翻译的一本译本,但精华尚在,望大家有时间也品读一下,熟知一下古人的情怀。

小评:苏东坡作为最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苏东坡方面的传记和评书,也有很多,然综观群书林语堂先生这篇《苏东坡传》是较齐整,较客观地再现了这位文坛泰斗的先人风范,值得一品。

关于苏东坡

东坡先生是中国历史上闻名中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非常喜爱其撰写的名言诗作,曾被无数人之景仰。正如书中林语堂先生之描述:东坡迷人的魔力。就如同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东坡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烁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景仰他,抑或是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保护他,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钳制,这股力量,自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橼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从他的笔端,我们既能听到人类情感之玄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地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自称生性暴躁,遇有不好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苏东坡生于一0三六年,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0一年)去世。在苏东坡青年时期,朝廷之上有一批贤臣在朝野,如闻名的司马光,富弼,欧阳修等。这一时期还有历史上闻名事件导致宋朝灭亡的王安石等。回顾这段历史,后人褒贬之一,但客观地来说。东坡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文官当道的年代,无论朝廷还是百姓,都比较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播时代。因此,东坡先生在那个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客定年代下的必然产物,尽管其一生命运坎坷,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特殊意义的。正如林语堂先生在文中所描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为文人窃窃私语的话柄,尊重景仰的话题。尤其是在去世之后,乃是自然之事。若与西方相似之人比较,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纯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近。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颇则始终富有青春之活力。以人物论,颇像法国的雨果;他具有动人的特点,有仿佛英国的浩瀚生。苏东坡之所处时代,注定他饱经忧患,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回顾他,爱慕他,也正是因为他饱受人间之苦的缘故。

章节点评:中国文坛上的文学泰斗,注定其一生命运是坎坷的,东坡居士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其毕一生的心血,呕心历作,谱写了很多名篇和名句,其文学的风格与西方人有很大的迥异。后人在研读东坡的作品时,能试着揣度诗人当年的情怀,但其结果往往是形似神不似。作为现代文学作品,讲究的是现实结合 *** 的手法,然则古人的韵味和仙风道骨已很难再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苏极为推崇的原因之一,也是东坡先生的文学作品流传千年不衰的精华之所在。

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

苏东坡出生地在眉洲(今之四川眉山),记得以前在四川读书的时候,吾有一同学就是眉山的,可能他不太爱读书的缘故,当时问及其眉山有什么闻名的古人,他只谈到只知晓有苏东坡之人,但不是很熟悉其一生。引经据典也只略知几首东坡先生的名句。今之回想,随着年代的久坦滚远,可能有很多现在年轻人只知其名,但对其一生的经历尚不为人知。应该很好地说语堂先生这本《苏东坡传》是一本很好的书,详细解读了东坡先生的一生,然者有个别地方吾不是非常赞同语堂先生对个别人物的评价,但整体来说对东坡让裤余先生写得非常实际和客观,今之一读,仍有余味。

回归正传,苏东坡前面有一哥哥因出生便夭折,他出生后便成为家中的长子,其下有一弟弟,也就是苏子由苏辙,其父亲为苏洵,后人为纪念称之为“三苏”。

苏家总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中产阶级还较为富裕。苏东坡一降生,祖父仍然健在,时年六十三。老人年轻时,高大英俊,身体健壮,为人豪爽,慷慨大方。书中曾言:老人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他祖父不像别人家那样储存粮食,他却以米换谷,在自家仓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后来荒年歉收,他祖父开仓解粮,先给自己的近亲近族,然后给他娘家人,再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邻居农人这时才知道他屯粮的原因,很是敬佩……祖父对苏东坡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东坡先生的酒趣则是受其影响的。

谈到东坡先生的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就其政治上的抱负,未曾展露,他所追求的功名和文名,是在他两个儿子身上出现。父亲27岁才发奋读书,并且后终有所成就。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由于不顺再次落第,到江淮一带游历,由母亲在家管教。目前曾教儿子读的书是《范滂传》。小东坡问母亲:“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意不?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根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六岁入学,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如《捷鼠赋》,描述的是一个狡猾的老鼠,掉入一个翁里,假装死去,等把翁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在宋朝,在苏东坡的童年,由于皇帝贤明的统治之下,极力奖励文学艺术,因此学校的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和引导。在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一下,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古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样的学习对东坡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另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古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后来年轻的学子晋京赶考之时,欧阳修担任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时,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对那些卖弄词藻的学子,全部不与录取。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正适合于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章节小评:然者,对待东坡父亲的评价,林语堂先生虽然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评价前面这段的,也算比较客观。吾认为一个人要能成长必然要具备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没有苏家好学的传统,没有他父亲对文学的追求和影响,东坡居士也不会后来成长为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包括他弟弟的好学,也是对他有积极推进作用的。因此,东坡先生的童年,客观地评价也是得宜于家庭的氛围,社会状态的影响及自己后天的努力,尤其是父亲对他的间接影响,这些对他后来的成长起着非常之关键的作用。

苏东坡的壮年

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熠,在仕途上仍必须由低级而上升。嘉佑六年(即一0六一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

东坡先生在这时候给弟弟的一封信中,写了一个名篇:

人生到处知何拟,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瓜,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成为东坡诗的佳作。在凤翔这段时光是东坡先生最为休闲的一段时光,由于公务不是很多,他得意于有时间游历四周。尽管也得罪了一些所谓官员,但就在这时由于官运已在道上,除开工作上的事情外,也悠闲自娱。

但是几年之后,一0六九年王安石的变法,迫使朝廷发生了一次大的巨变。原因是王安石刚愎自用,虽然变法的初衷是好的。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这里吾不再重复,因为在之前吾已发表一篇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博文了。关于王安石变法,苏东坡曾告诉皇帝,千万不可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服从。他有提到有谣传恢复肉刑之说。

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所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今日物议沸腾,怨读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

点评:壮年时期的苏东坡不仅在政坛上开始展露头角,而且在诗歌文学方面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客观地说,苏东坡的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由于朝廷内如王安石“通变派”对朝廷贤儒的打击报复和宋英宗对王安石的器重,苏东坡尽管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但政治生涯未能展一抱负,另外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

苏东坡的老练

如林语堂先生所叙述:苏东坡最为可爱之处,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公元一0八一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号“东坡居士”。在他那首《东坡八首》里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乏,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其身躬耕其中。

苏东坡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解脱或佛道,皆始于此心的自律。在黄洲那一段日子,东坡先生开始专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潜心研究灵魂的奥秘。他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灵的宁静?有印度的瑜加术,有道家的神仙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甚至,当然是在遥远的以后,甚至发现人生不死的丹药。对于精神的不朽呢?他对寻求长生之术十分着迷。人生的不朽与精神的不朽是应当截然划开的,因为不管对身体如何看法,身体只不过是个臭皮囊。精神若经过适当的修炼,早晚会抛下这个臭皮囊而高飞到精神界去。身体的不朽,退一步说,至少包括一个可以修炼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

公元一0八四年,苏东坡再次为官,在邻人和朋友为他送行的宴席上,他写下了很著名的一首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乃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雨衰。

公元一0八六年(宋哲宗元佑元年),东坡先生得到摄政皇太后的(皇帝年仅9岁,由其皇祖母代理政务)恩宠,在他到京后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提拔三次。依据古制,官位分为九级。在此短短一段期间,他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步于第三级翰林学士,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浩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恭巧,简练明确。古代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比喻。这类文字,对于东坡先生来说写来轻而易举。如贬镝吕惠卿的圣旨,内容的决定者不是东坡先生,但是圣旨的措辞结果却是他的手笔,苏东坡对于这个奸佞小人写道:“始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

同年九月司马光死后,恰逢神宗灵位送入太庙的斋戒之日,依据古历,朝廷官员要全去太庙斋戒,反而没有时间去吊唁这位刚过世的丞相。偏偏主管此事又是认死理守古礼的理学大师程颐,程颐对前来吊唁的苏东坡等官员说:“你们没念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苏东坡立刻回答:“论语上并没有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苏东坡十分气恼,不顾程颐的反对,率领大家进了门。每个人都站在灵柩之前面行礼,在离去之前都依照习俗以袖拭目。苏东坡一看司马光的儿子没出来接待客人,问过别人才知道程颐禁止,说是于古无征。于是苏东坡在众官员面前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里叔孙通。”大家哄堂而笑,程颐满面通红。这句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这时的东坡先生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他受所有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曾饱受其苦,因此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朋友辈都望尘莫及。司马光死后,在当时的学者之中,无人望其项背,虽然他不适于宰相之位。但大家公认,以人品论,在整个官场之中,他是巍然高出众人之上的。

点评:东坡先生中老年时期,无论是在官场职位上还是在文学造诣上已达到非常高的地位,只能用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来表示。尽管在政坛上他未有很高的建树,但是在这一时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一个飞跃,即苏词的产生,客观地说东坡先生的诗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化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另外,在他为官从政期间成功解决了六个小水库供给杭州用水的工程,也是东坡先生其一生政治生涯上的一个里程碑的功勋业绩。

苏东坡的流放岁月

公元一0 *** 年,章纯为宰相,他首先向苏东坡开刀。东坡先生被贬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调充英洲太守。他并非不知道这个情形,不过不知道第2次迫害会到这种程度。

皇太后去世不久,他二度遭到陷害被流放到岭南(今广东惠洲附近),在古时岭南是个穷山僻壤的地方,人口又少,在这里他度过好几年的时光。虽然生活十分清苦,但是苦中做乐。他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在此期间东坡先生也写了至少五,六篇酒赋,如:最有趣的是《东皋子传后记》。东部某太守以酒相赠。他刚刚读完汉代以酒量之大出名的《东皋子传》。在他谢太守赠酒的信里,他写了又启,叙述他饮酒的习惯,偶尔添写了两条人生至乐,不高明的作家必然会增加到四五条,或写个没完了。

苏东坡既已失去权力地位,又为当政者所不喜,壮年时致君于尧舜与改变帝国之命运等雄心壮志,已不复当年气概。如今只是惠州一国民而已,他的事也就是邻居翟秀才和林太太的事,这位林太太是酿酒的,总是赊给他酒喝。他的朋友是道士吴复古、陆惟谦,和罗浮的僧人。他在学者、太守、县令之中,也有不少朋友。

点评:正是因为经历官场的沉浮,才铸造了这一文学上的天才泰斗。正如他晚年定居常州写的一首诗:“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综合点评:林语堂先生赞叹为“人间难能有二”的苏东坡,像一颗熠熠生辉的巨星闪耀在中国千年的历史星空。他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 Gay 》。无论是“放任的天才”也好,还是“同志天才”,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在整本书里看到是一种充满无法抵达的无力感的仰望和倾慕。林语堂自己都在讲:“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书中讲述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这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而能以此兼具的,西方有达芬奇,东方唯苏东坡而已罢,这样的教育意义该是多大,关于成才,这是最好的范例吧。

其次:才学的追求、对待苦难、心态的达观、文化传播的使者,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品德与素质?所以,看这种书的目的是,合上书之后你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想象着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使最终也不可能做到。但这个过程就已经很让人快乐了。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书写了文豪苏东坡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苏东坡多次被贬谪流放,大半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多次遭遇不公,苦难深重,但他却没有抱怨和颓废。他总是那样豁达随遇而安,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这正是苏东坡快乐人生哲学的体现。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的苏东坡仿佛复活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慧长者,身披蓑衣,脚蹬芒鞋,拄着竹杖,面带微笑,向我们缓缓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塌御“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促进了团悉岩诗书画的有陆扰机结合。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

苏东坡总能找到快乐人南美”。在密州,他体验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以至于“鸡犬识东坡”,感慨“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湿热的海南,他也为“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而欣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虽是赞歌女柔奴,其实更是诗人的自况。甚至在他的杂记里还留下食阳光可以止饿的办法。

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王国维赞叹“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未之有也。”林语堂分析道“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苏东坡兼容儒释道的精髓,透悟人生,洞悉自然,关注民生,这才是苏东坡快乐哲学的源泉。他对弟弟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真是一语悟透人生真谛。

我想,余秋雨写“苏东坡突围”,似乎并没有真正“神入”苏东坡的心灵。其实苏东坡有什么要突围的呢?“试看飞鸟乐,高循此心甘。”他原本就如一只回归山林的鸟,在自然的天空里快乐地飞翔着。

是林语堂什么时候写的

林语堂在1944年所写的。

《苏东坡传》,书中的主要内容讲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

扩展资料

苏东坡简介

苏轼被贬黄州,屋子外有块空地用来种菜。位于东边。故名东坡。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亏弊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销衫族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