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

2023-04-26 大全 154 作者:考证青年

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

【叶卡特琳娜二世】Aл иHa Ⅱ,1729—1796) 又译喀德邻二世。俄国女皇,俄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沙皇。(1762—1796)。

叶卡特琳娜二世原是德意志公爵之女,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是被俄国召来作为彼得大公夫人候选人的德国公主。为了能够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她清楚地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俄国人,为俄国人民所接受。于是,她学习俄语,并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改奉俄罗斯东正教。这使得她在俄国民众面前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并赢得了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女皇的赏识与喜爱,1745年与彼得三世(ПёTp Ⅲ,1728—1790)结婚,顺利地成为了彼得大公夫人,并改用此名。

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废彼得三世自立。标榜“开明专制”,与伏尔泰及法国百科全书派交往密切。但同时扩大贵族特权,赐以大批农奴和土地。先后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农民必须屈从地主的诏令。残酷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对外同土耳其(1768—1774,1787—1791)、瑞典(1788—1790)进行战争。三次参加瓜分波兰(1772、1793、1795)。吞并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土地以及克里米亚。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积极参加欧洲君主国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活动。其执政时期是俄国农奴制的鼎盛时期。

俄国历史上的几位沙皇都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女皇的影响最为深远。她一向标榜自己是伏尔泰的学生,以自由和共和自诩。但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她怒不可遏,欲出兵去扑灭法国革命。当路易十六的死讯传入俄国时,她忧伤成疾卧床不起,诅咒“连法国人这个词都应该消灭掉”。她不但没有取消农奴羡配制,而且还强化了农奴制。在她统治期间,总共有80万个生灵被她当成农奴赏赐给效力的臣属。叶卡特琳娜二世把大量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恣意挥霍,仅赏给她的众多情人的钱就多达九千万卢布。在她当政期间,残酷地镇压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可见,叶卡特琳娜二世爱好自由,不过是图个虚名而已,犹如中国寓言中好龙的叶公自欺欺人罢了。

--------------------------------------------------------------------------------

俄国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口红癖”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口红爱好从来不曾间断,甚至引起了沙皇陛下的不满。可是谁也没法阻止这种狂热的爱好。

——俄罗斯历史学家阿斯汉诺克《叶卡特琳娜大帝的生活秘闻》

在历代俄国沙皇中,能被贯以“大帝”称号的只有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二世了。这样一个专权而能干的女人,为什么会有“口红癣”呢?这还得从她不美满的婚姻讲起。

叶卡特琳娜是德国多恩堡公国的一个公主,出生于1729年。当她15岁时,俄国的叶利扎维塔女皇决定让自己14岁的外甥彼得(即后来的彼得兄闷指三世)成为沙皇继承人,1742年将他召至彼得堡。而未来的俄国皇后,女皇则选了这个出身于这个外甥远支亲属的索菲亚·奥古斯特(即叶卡特琳娜)。

就这样,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德意志小公国的公主,有幸得以成为大俄罗斯帝国的皇后。

叶利扎维塔女皇罩岁为这对年轻的皇家夫妇改起了俄罗斯名字,让他们改信东正教,并于1745年8月结婚。这时,彼得17岁,叶卡特琳娜16岁。此后,在俄罗斯沙皇皇族们的血统中融入了德意志血统,而其本身的俄罗斯血统却变得相对稀薄了。因此,在彼得二世之后,人们也将沙皇家族的统治称国罗曼诺夫·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王朝。

在婚后长达9年时间里,叶卡特琳娜不仅没有像女皇所期待的那样怀孕生子,而且还保持着童贞之身。其中原因,是彼得患有性生理缺陷的毛病。据当时报道说: “大公不能传种接代。在东方各民族中本来搞一次包皮环割手术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他却认为无可救药了。”彼得没有勇气去做手术,同时又为自己不能履行作为丈夫的职责和义务而感到耻辱。这种心理使他想尽办法来奚落、责骂自己的妻子,并故意向她炫耀吹嘘子虚乌有的、自己同别的女人的种种风流韵事,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而当急不可耐、盼望他们早日生子的叶利扎维塔女皇将他们软禁在两个房间内,不准他们外出游乐活动时,彼得宁愿在婚床上摆弄他的木偶兵,玩孩子们的打仗游戏,也不愿去碰一碰他美丽妩媚的妻子。大公夫人回忆道:“我清楚地看出,如果我和他分离的话,他是不会惋惜的。鉴于他对我的态度,我对他几乎漠不关心,但我对俄国皇位却不是漠不关心的。”为了皇位,她一方面不得不委曲求全,忍受女皇无端的责骂和丈夫的冷遇,力图维持实际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另一方面,她的内心常常感受到难以排遣的孤独无助、寂寞凄凉。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她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希望从书的世界中寻求精神的慰藉和吸收有用的教益。她阅读了大量法国、德国作家的各种作品,对她未来的事业大有稗益。

但是,叶卡特琳娜毕竟还是一个具有七情六欲、充满青春活力的娇艳女人。她同样渴慕得到男性的爱抚和赞美,向往卿卿我我、耳鬓厮磨的热烈情爱。她仅仅由于受到叶利扎维塔女皇的严格监视而缺乏机会。终于,在大公宫廷的内侍谢尔盖· 萨尔蒂柯夫大胆、不懈的追求下,她的一颗芳心被深深打动,成了爱情的俘虏。不久,叶卡特琳娜便怀了孕。她的情夫为掩人耳目,经女皇同意之后,在一次晚宴上将彼得大公灌得酩酊大醉后,请医生给他施行了包皮环割手术,恢复了他行使夫妻之道的能力。而女皇在了解到彼得在传宗接代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后,便暗地里也鼓励和纵容叶卡特琳娜寻找情人。当她得知叶卡特琳娜怀孕的消息后,不由心花怒放。 1754年,叶卡特琳娜生下一子,他就是未来的沙皇保罗一世。事已至此,彼得明知保罗并非己出,却也只得打落牙齿肚里吞,承认了与他的父子关系。

叶卡特琳娜完成为大公传宗接代的职责后,她的地位不仅没有加强,反而发发可危。她的丈夫日益与她疏远,整日在外寻花问柳,饮酒作乐,他还真心爱上了一位叫沃伦佐娃的粗俗女人,并打算将来与她结婚,因为与她在一起,不会使大公有自惭形秽之感。此外,叶利扎维塔女皇不仅将保罗从叶卡特琳娜身边夺去抚养,还把她的情夫谢尔盖打发到国外任职。很快,一场灾祸发生了,它差一点毁灭了叶卡特琳娜的前途。

1757年,与法国、奥地利结盟反对英国、普鲁士的俄国,向普鲁士发动了进攻,但元帅阿普拉西初战告捷后,却突然下令退却。愤怒的女皇将他软禁起来,并追查是否受人指使才敢如此大逆不道。结果发现了叶卡特琳娜写给元帅的几封问候信,于是女皇怀疑元帅的所作所为完全出于她的授意,便对她进行了一次审讯式的公开对质。叶卡特琳娜施展自己全部才智,用眼泪、恳求、情感和无懈可击的辩解,终于打消了女皇的怀疑,重新赢得她的信任,避免遭受被驱逐出国或更重的惩罚。从此,她韬光养晦,轻易不涉猎政治问题,但暗中却在悄悄培植自己的势力,把那些不满彼得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与政治上的暂时失意相比,叶卡特琳娜在情场上却收获甚丰。初尝禁果的甜蜜,使她感到:“我的不幸在于,如果没有爱情,哪怕一小时我也受不了。”她很快便与小其两岁的波兰贵族斯塔尼斯劳斯·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双双坠人爱河,不久又为彼得增添了一位令他感到难堪的女儿。仿佛为了补偿她9年的损失,叶卡特琳娜开始放纵情欲,变得玩世不恭、寡廉鲜耻。她的“口红癖”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原来,叶卡特琳娜在度过漫长的独居时光后,容色已没有年轻时那样光彩夺目,需要每天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化妆上。而她也意识到,口红的运用对自己的魅力影响甚大。

由于叶卡特琳娜发现爱情可以成为通向政治成功之路的一个很有用的阶梯,她开始试图引诱每一个她需要拉拢的男人。为了迎合不同男人的审美口味,同时显示出自己高贵而神秘的气质,叶卡特琳娜总是不停地变换妆法,试图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游刃有余的“千面皇后”。她拥有专门的化妆品库房,其中口红竟占了库房的一半地方。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性感更迷人,她总是不断地试用新的口红,甚至不惜重价派人去欧洲求购。渐渐地,她开始以收集口红为乐,这种兴趣一直伴随她经历了34年的称帝时期,她收集的口红也不计其数。在她的宠臣中,甚至有人是靠钻研久已失传的远古口红术而发迹的,如果说叶卡特琳娜先前对口红的喜爱眷恋还只是因为要靠容貌去培植亲信的话,她后来对口红无休止的追求,就成为一种纯粹的恋物情结了。

当叶利扎维塔女皇过世后,彼得三世即位。他的倒行逆施引来了全国的一片反感。相反,叶卡特琳娜皇后却以行动证明自己维护俄国人的利益,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彼得也正与自己的情妇沃伦佐娃及其家族策划早日除掉被他视为眼中钉的妻子,以便立情妇为正式皇后。他差一点下令要将叶卡特琳娜投入舒吕塞尔堡要塞幽闭起来。当时法国驻俄代办贝朗热看到:“以彼得三世的凶残乖戾,很可能会下手杀妻。”1762年6月27日,叶卡特琳娜的一个同谋帕塞克上尉因酒后失言被捕,而沙皇在出片丹麦前,却传旨将于6月29日回彼得霍夫行宫庆贺他的命名日,要皇后在那儿迎接。其中是否隐藏不可告人的阴谋,令人难以预测。在这千钧一发之机,叶卡特琳娜在情夫格里戈利和几个兄弟及一批禁卫军军官的策划下,控制了几支禁卫军团。6月28日晨,叶卡特琳娜被情夫派人接回首都圣彼得堡,在一所禁卫军兵营里,宣布她为全俄罗斯唯一的、绝对的女皇。怯弱的彼得被迫在叶卡特琳娜口授的一份逊位书上签了名,宣布“朕将永生永世放弃统治俄罗斯帝国”。政变仅一周后,他便在囚禁他的罗普霞别墅里的一次醉酒斗殴中,死于女皇情夫的弟弟阿· 奥尔洛夫手下,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从一位德国小公主到地地道道的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终于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开始了她长达34年的专制统治生涯。

不能不说,叶卡特琳娜的“口红癖”在她的政治生涯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既然是德意志公主?

普鲁士,父亲是普鲁士军队中的一位将军,后被封为公爵,封地是安哈尔特-采尔勃斯特公国,

1729年5月2日叶卡捷琳娜二世生于奥得河畔的什切青市(今波兰境内),父亲是德意志安霍尔特-策尔布斯特王族的职业军官,母亲是德意志霍尔施坦戈多普王族的公主。1745年8月,同俄国皇位继承人彼得大公,即后来的彼得三世结婚,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彼得三世执行亲普鲁士方针,损害俄国利益,引起了贵族的不满。1762年6月28日,发贺斗动宫廷政变,废黜丈夫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7月17日,毒死(也有说是勒死)彼得三世,对外宣称是消化不良而死,1796年11月17日叶卡捷琳娜二世猝死于皇村(今普希金市)。

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获得了"大帝"的名号:一个是帝国奠基人彼得一世,另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时间持续了近35年,整个十八世纪后半期的俄罗斯就是她的历史活动舞台。进入叶卡捷琳娜时代,俄罗斯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并因积极干预欧洲事务被称作"欧洲宪兵"。俄罗斯在十九世纪的强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叶卡捷琳娜时代奠定的历弊基础。其后来者,包括叶卡捷琳娜的儿子保罗一世、外孙亚历山大一世,此后的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三世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等六位皇帝,在治国政绩上无人能出其右。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自小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贵族家庭--父亲是普鲁士军队中的一位将军,后被封为公爵,封地是安哈尔特-采尔勃斯特公国,这只不过是当时德国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国。索菲娅自幼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甚至有些淘气,胆子也很大,经常闯祸。索菲娅的父亲在军队服役,兢兢业业,不太顾家,所以她自小就在母亲管束下成长。可是母亲生性刻薄挑剔,做事情没有耐心,很难与人相处,又常年住在巴黎,这样索菲娅自幼就不太受父母限制,所以尽管身为公国公主,在没人管她的时候,也会跑到街上去找同龄的孩子们玩。

如果不是她13岁那年的一个偶然事件,索菲娅的命运可能与同年代的贵族小姐们没有什么两样。1742年,她的远房表哥,荷尔施泰因王子卡尔·彼得·乌尔里希,也就是俄国彼得大帝的外孙,被他的姨妈,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选中,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这位荷尔施泰因王子顿时身价倍增,很多德国公国的适龄公主都梦想家给卡尔·彼得。安哈尔特公爵一家也不例外,而且因为父亲的关系,索菲娅公主与未来俄罗斯皇位继承人的联姻方案,竟得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支持。 在腓特烈的安排下,1742年冬天,安哈尔特公爵夫人带着索菲娅来到了柏林,觐见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对索菲娅公主感到满意,认为她可以成为俄罗斯皇储的妻子,于是请来了最好的法国画师,为索菲娅公主画了一幅肖像画,然后把这幅肖像送到了圣彼得堡,供伊丽莎白女皇过目。 安哈尔特公爵一家等待了足足一年。在这一年里,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宫廷里反复研究了各种联姻方案,最终选择落在了安哈尔特公国的索菲亚·奥古斯特公主身上。1744年1月,来自圣彼得堡的信使带来了伊丽莎白女皇的一份信,邀请安哈尔特公爵夫人和索菲娅公主前往俄罗斯做客,同时带来的还有一张为数一万卢布的支票,作为公爵母女俩人在路上的开销。

虽然信中没有写明邀请的目的,但安哈尔特公爵一家都清楚这是什么意思--伊丽莎白女皇选中了索菲娅做未来皇储的妻子。 安哈尔特公爵夫人和索菲娅公主出发时正是寒冬一月,她们一路颠簸,风餐露宿,甚至沿途曾数次在普通农户家留宿,饮食也时常粗糙生冷,母女俩差点病倒。等到车队进入俄罗斯境内后,条件马上就大为改善,俄罗斯各地对公爵夫人母女二人的接待周到有加。2月9日,索菲娅公主抵达莫斯科。 伊丽莎白女皇对安哈尔特公爵夫人母女给予热情招待,皇储彼得,当时已经接受了东正教洗礼并起了俄文名字的远方表兄也对索菲娅公主彬彬有礼。不久彼得就向索菲娅公主坦白说,鉴于二者之间的远亲关系,彼得自然对索菲娅有信任感,但是他对索菲娅没什么感情,他已经对伊丽莎白女皇的侍女情有禅烂磨独钟,迎娶索菲娅公主不过是执行伊丽莎白女皇的意志罢了。 索菲娅对彼得的表白感到惊讶:一方面惊讶于彼得的坦率,另一方面感觉到彼得对很多事情的想象过于天真。索菲娅很快就明白了:她在俄罗斯站住脚的最主要条件就是要成为一个俄罗斯人。为此她请求伊丽莎白女皇为她找来了最好的老师,苦学俄语和东正教礼仪。索菲娅公主勤奋地学习俄语,甚至在夜深人静,周围侍从都已经睡下,索菲娅还在抱着书苦读。

虽是冬天,但房间里很热,索菲娅就光着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是莫斯科的冬天比在德国要严酷得多,她终于得上了肺炎,因此病倒。索菲娅曾接连十几天处于高烧状态,昏迷不醒。众人以为她已处于弥留,已经开始安排后事。安哈尔特公爵夫人特意找来了一个路德宗牧师为她做临终祈祷,但索菲娅公主却请求把教她东正教礼仪的神父老师找来。这件事很快就流传开来,俄罗斯宫廷上下对索菲娅公主的好感倍增。过了一个月,索菲娅奇迹般地病愈,这样索菲娅公主与皇储彼得的婚姻就这样决定了下来。 1744年6月28日,索菲娅公主皈依了东正教,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受洗仪式是叶卡捷琳娜在俄罗斯的首次公开活动,她用俄语对答问话,谈吐得体,吐字清晰,再次博得了宫廷上下的好感。次日,皇储彼得与叶卡捷琳娜订婚。1745年8月21日,俄罗斯宫廷为二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婚后的日子对于叶卡捷琳娜来说,是一段灰色的时光。丈夫彼得根本就不爱她,另寻新欢,两人结婚五年,实际处于分居状态,一直没有生孩子。叶卡捷琳娜整日幽处深宫,只好靠读书排遣寂寞。起初她开始漫无目的地读小说,后来无意中读到了伏尔泰的作品,自此开始对政治哲学类书籍感兴趣。

叶卡捷琳娜找来了厚厚的十卷本德国史,坚持每八天必须读完一卷,又通读了四卷本哲学史,还有大量的俄文书籍。一段时间以后,叶卡捷琳娜具备的知识深度,竟然让她读懂了孟德斯鸠艰深的《论法的精神》一书。 尽管叶卡捷琳娜没有耀眼美丽的外貌,但她处在妙龄,谈吐得体,秀外慧中,自然招人喜欢。很快她就有了自己的情人。许多叶卡捷琳娜研究者都认为,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七年战争中的英雄,当时担任皇储彼得副官的切尔内绍夫。但这段恋情持续的时间不长。此后谢尔盖·萨尔特科夫,公认的宫廷美男子,成为叶卡捷琳娜的情人。当时有传闻说,伊丽莎白女皇对萨尔特科夫颇有宠意,但萨尔特科夫在伊丽莎白女皇和叶卡捷琳娜公主之间选择了后者。伊丽莎白女皇做出震怒的样子,萨尔特科夫没办法,只好躲到乡下去。等到后来萨尔特科夫再次回到圣彼得堡的时候,伊丽莎白女皇正忙于国政,已经把这件事忘掉了。 彼得和叶卡捷琳娜结婚五年之后,二人尚未生育,也就是说俄罗斯帝国仍然处在后继无人的状态,不禁令伊丽莎白女皇大为恼火。女皇把皇储的宫廷女侍卫长召来,说叶卡捷琳娜喜欢骑马,导致不孕,这是侍卫长的过错。女侍卫长明知骑马和不怀孕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公主喜欢骑马也无人能够禁止,而且皇储和公主各有情人也是众所周知,于是只好委婉辩解说,怀孕生孩子都是有"原因"的,可是皇储与叶卡捷琳娜二人之间至今没有"原因",她也没有办法。

伊丽莎白女皇怒曰:要你何用!找不出"原因",帝国没有继承人,就是失职!女侍卫长只好依照伊丽莎白女皇的命令,私下里提示叶卡捷琳娜,要她无论如何要为伊丽莎白女皇生下一个帝国继承人,不然她的位子不会坐稳。叶卡捷琳娜幡然醒悟,终于在1754年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保罗。 叶卡捷琳娜生下皇孙保罗之后,并没有母以子贵,相反处境更加艰难。叶卡捷琳娜后来在日记中写道,生下保罗后,所有的人,以女皇伊丽莎白为首的宫廷上下都围着保罗转,孩子刚生下就被抱到伊丽莎白女皇的宫中,而叶卡捷琳娜一个人躺在产床上三个多小时,也无人照料,最后她醒过来后,只好忍痛,独自慢慢走回自己的寝宫。总之对待叶卡捷琳娜的态度就像是对待一架完成任务的报废机器。 在生下孩子的头一年里,叶卡捷琳娜多病,几乎没参加宫廷活动。直到有一次她参加了一个舞会,一个名叫波尼亚托夫斯基的年轻伯爵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和以前的情人萨尔特科夫相比,波尼亚托夫斯基年轻,有教养,谈吐得体,常年受到巴黎上流社会的熏陶,而波尼亚托夫斯基对叶卡捷琳娜也近乎一见钟情,二人很快就成为情人。在圣彼得堡,波尼亚托夫斯基住在列夫·纳雷什金伯爵家里,而纳雷什金是叶卡捷琳娜的好友。

每逢夜幕降临,叶卡捷琳娜就换上男装,偷偷离开寝宫,前往纳雷什金家,和波尼亚托夫斯基约会。然后天不亮的时候仍旧偷偷潜回自己的寝宫。很快二人的恋情就传了出去,皇储彼得也知道,但他不爱叶卡捷琳娜,所以他对此毫不在乎。 有一天晚间,波尼亚托夫斯基偷偷潜入叶卡捷琳娜在奥拉宁鲍姆的寝宫,但被彼得的卫兵抓获,押到了彼得面前发落。彼得很清楚波尼亚托夫斯基是何许人也,但波尼亚托夫斯基的沉默激怒了彼得,于是彼得借口波尼亚托夫斯基身上带有武器,给他扣上了一顶图谋行刺的罪名。叶卡捷琳娜的办法是:急忙传来了彼得的情人,沃伦佐夫公爵的女儿,好言相慰,最后在沃伦佐娃耳边轻声说道:您能使我们都变得幸福,不过是举手之劳。沃伦佐娃心领神会,紧忙赶到皇储彼得的房间,当着波尼亚托夫斯基的面,劝说彼得将他放走。行为怪僻的彼得竟然哈哈大笑,大声说:这里还缺一个人!然后闯进叶卡捷琳娜的寝室,将穿着睡衣的叶卡捷琳娜拉下床,拽着她走进自己的房间,指着波尼亚托夫斯基说:这回你该满意了吧!四人碰面,皆大欢喜,很有戏剧意味。从此波尼亚可夫斯基每天晚上都到奥拉宁鲍姆寝宫找叶卡捷琳娜,时而四人还共进晚餐,然后彼得和沃伦佐娃回自己的寝宫,波尼亚托夫斯基留在叶卡捷琳娜处,自此相安无事。

1758年,叶卡捷琳娜再次怀孕,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安娜。彼得公开对人讲:不知道叶卡捷琳娜是怎么怀孕的,不知道这个女儿是谁的。彼得对待叶卡捷琳娜的态度也日益蛮横无礼。叶卡捷琳娜在日记里写道,她当时反复考虑,只看到了三条出路:一是继续当彼得的妻子,最后和彼得一起共存亡;二是逆来顺受,被彼得抓起来或者被废黜,送进修道院;三是主动采取行动,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但当时她对未来的想象还很模糊,不清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况且伊丽莎白女皇在世,任何人都不得轻举妄动。叶卡捷琳娜开始寻求支持,首先是得到了内阁总理大臣别斯图热夫的支持。别斯图热夫作为一个成熟有经验的政治家,马上就明确了行动目标:当伊丽莎白女皇过世之后,必须让叶卡捷琳娜登基继位,否则彼得掌权,大家都不会有好结果。叶卡捷琳娜仍然模糊地想象不出,采取什么手段才能登上皇位,甚至是否需要这样都不知道,这段时间她基本是被人推着走的。 很快,别斯图热夫被忠于伊丽莎白的两名重臣,舒瓦洛夫和沃伦佐夫告发。刑讯结果表明,叶卡捷琳娜试图利用别斯图热夫,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她还和失宠入狱的阿普拉克辛元帅保持着秘密通信。这令伊丽莎白女皇大为震怒,结果别斯图热夫被流放,波尼亚托夫斯基被迫远离圣彼得堡,切尔内绍夫和萨尔特科夫也纷纷去了国外。

1759年,刚刚诞生几个月的女儿安娜夭折,叶卡捷琳娜的母亲安哈尔特公爵夫人也在巴黎病逝,叶卡捷琳娜和皇储彼得的关系转为公开的敌对。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在曹恩多夫战役中被俘的普鲁士国王的副官被押解到圣彼得堡,押送军官中有一名叫做格里高利·奥尔洛夫。奥尔洛夫家里一共兄弟三人,都在军中服役,奥尔洛夫本人没什么文化,但身材魁梧,英俊高大,而且无论骑马作战,还是打牌喝酒,跳舞打架,都是一把好手,因此奥尔洛夫很受圣彼得堡上流社会女性的崇拜。这一切自然不会逃过叶卡捷琳娜的眼睛,她对奥尔洛夫稍加暗示,奥尔洛夫就开始了对叶卡捷琳娜的热切追求,经常做出近乎疯狂的举动,向叶卡捷琳娜示爱。 叶卡捷琳娜在这一时期始终思索的一个问题就是:伊丽莎白女皇马上就要过世,彼得继位之后怎么办?1761年12月25日,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继位,史称彼得三世。 1762年4月,叶卡捷琳娜生下一个男孩,孩子的父亲是奥尔洛夫。孩子降生后几个月后,彼得方才闻讯,马上大发雷霆,下令将叶卡捷琳娜逮捕。但彼得的副官犹豫不决,最后众人一起劝说,彼得临时改变了逮捕叶卡捷琳娜的命令。此后在庆祝同普鲁士签订和约的国宴上,彼得面对诸多国内外来宾,口出粗话,公开侮辱了叶卡捷琳娜。

二人的关系势同水火。与此同时,奥尔洛夫兄弟加紧了在近卫军中的串联活动,暗中形成了一个数百人的军官集团,准备策动政变,推翻彼得三世,支持叶卡捷琳娜登上皇位。到了1762年6月底,形势一时万分危急,一名参与策划政变的近卫军军官被捕,政变阴谋暴露。叶卡捷琳娜和奥尔洛夫兄弟在得到了伊丽莎白女皇在世时的宠臣拉祖莫夫斯基、沃尔康斯基公爵和帝师潘宁的支持后,提前发动政变,推翻了彼得三世。在政变活动中,有一名叫波将金的年轻骑兵军官表现较为积极突出,受到了叶卡捷琳娜的注意。政变成功后,叶卡捷琳娜重赏所有参与政变的人员,在请功表上,亲手把原来拟定给波将金授予的骑兵少尉军衔改为上尉。从此叶卡捷琳娜对波将金给予了非同寻常的关注。 波将金一直在前线带兵作战,直到12年后的1774年,波将金接到了叶卡捷琳娜的亲笔信,召唤他回圣彼得堡。波将金想都没有想,立刻打了报告,离开驻地,动身回圣彼得堡觐见叶卡捷琳娜。此后波将金成为叶卡捷琳娜的最著名,也是权势最大的情人。波将金几乎就成了叶卡捷琳娜的左右手,所有军国大政,几乎全部出自叶卡捷琳娜和波将金二人之手。直至逝世,波将金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二号人物,而他对叶卡捷琳娜也始终一往情深,挚爱如初。

后来有传闻说,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效仿伊丽莎白女皇和拉祖莫夫斯基,暗中与波将金在教堂举行了婚礼。但关于这段历史至今没有任何文件能够证明。 叶卡捷琳娜一生有很多情人,据研究叶卡捷琳娜生平的学者巴尔杰涅夫统计,叶卡捷琳娜的情人有23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萨尔特科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后来担任波兰国王)、奥尔洛夫(后来被封为伯爵)、瓦西里奇科夫(骑兵将军)、波将金(最后被封为公爵)、佐里奇(被封为男爵)、兰斯科伊(男爵)、祖波夫(官至将军)等人。除波将金以外,其他情人都没有对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叶卡捷琳娜的长子是保罗(很多人怀疑是叶卡捷琳娜和萨尔特科夫的孩子),次子阿列克谢·博布林斯基(与奥尔洛夫所生),长女安娜(可能是与波尼亚托夫斯基所生)早年夭折,次女伊丽莎白·波将金娜(与波将金所生)。 从1792年起,叶卡捷琳娜患病,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波将金逝世对她的打击很大,此外第三次瓜分波兰和对土耳其的战争使她消耗了大量精力。1796年9月,叶卡捷琳娜病倒,卧床不起。11月6日凌晨,叶卡捷琳娜二世病逝,长子保罗继位,史称保罗一世。

德国有公主?德国公主果奔是个什么意思啊?

其实您百度一下就知道的。

路德维格是一个古老的德国姓氏,历史上这个家族是皇族,路德维格王子和萨克森国的希尔斯公主举行了婚礼,之后子孙延续至今。目前德国已经不是君主制国家,但是路德维格这个姓氏的后代依然被媒体普好春遍称为“王子”“公主”,即具有皇宫贵族血统的友烂耐贵历轿族后代。我们现在所说的路德维格王子(不是上文那个,另一个路德维格王子了)正是西奥多拉.塞恩.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因为具有皇族血统,媒体称西奥多拉为“德国公主”,目前,西奥多拉的家族依然是德国德高望重的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个家族目前依然拥有庞大的财富,西奥多拉的父亲路德维格王子则经营着一家新能源公司,公主在父亲的公司实习中。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6月26日报道,27岁的德国公主西奥多拉·塞恩·维特根斯坦,今年3月8日在苏格兰母校圣安德鲁斯大学啤酒节派对上狂饮醉酒、上演脱衣秀,在被多名校警制止并带到校内保健室后,还对穆斯林急救员出言不逊,并对校园保安大打出手。6月26日,西奥多拉公主在邓迪郡法庭接受了庭审,并被判处1000英镑罚金。

俄罗斯女人不香?俄国历代沙皇,怎么都娶了德意志公主?

欧洲政治版图中,现有的44个国家中有12个保留了君主制(包括国王、大公等)。

但如果将时间前推100余年,20世纪初的欧洲更是王权遍地,90%以上的国家实行君主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摧毁了包括俄罗斯、德国等国的君主王座,他们的后裔成为流亡贵族。

圣以撒大教堂的婚礼

2021年10月1日,曾统治俄罗斯近3个世纪的罗曼诺夫家族再度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家族继承人乔治迎娶意大利女子丽贝卡。

但如果让时间回流,在1917年被赶下皇位前,掌握实权的罗曼诺夫王朝统治者对意大利女人或许不会感兴趣。

俄国沙皇们

从1762年来自德意志的彼得三世成为俄国沙皇,至1917年沙皇制取消,罗曼诺夫家族(及支系)共有8位君主(7男1女)统治过沙俄。7位男沙皇中有6位均迎娶德意志的公主为皇后,另外一位也是拥有德意志血统的丹麦公主。

而这期间唯一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就是一位德意志的公主。

强大的俄国君主为何都倾心于德意志小国的公主?这些来自德意志的贵族女性又给俄国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公元3世纪,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最终在476年亡于日耳曼等蛮族的入侵,而东罗马帝国在动荡的 历史 中暂时延续了下来。

罗马帝国分裂,引来了许多“继承者”

公元961年,东法兰克(日耳曼人建立)国王奥托一世占领罗马。次年,在教皇主持下他加冕为帝,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奥托一世及其继承者宣称自己的冠冕来自罗马帝国,作为西罗马帝国的法理继承者是名副其实的皇帝(),而不是英法那样低一等级的国王(king)。

德意志是神圣罗马帝国(紫色)主体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后,自12世纪起就有大量德意志人向东迁徙,与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联系。德意志文化渗透到斯拉夫文化中,地理位置方便了德意志文化的传播,这种距离上的优势是英法等国不具备的。

1240年,蒙古大军侵入东欧,东斯拉夫人被蒙古人征服并分化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大支系。

俄罗斯人的精神基因中渗透进了蒙古人对扩张领土的执念,随着蒙古人实力的衰减,以莫斯科公国为代表的俄罗斯邦国开始积攒力量意图崛起。

1453年,奥斯曼帝迹燃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延续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宣告灭亡。被看作东正教核心、有“第二罗马”之称的君士坦丁堡落入穆斯林手中,这给了基督教世界极大的震撼。

君士坦丁堡沦陷

1472年,东罗马末代皇帝的侄女(一说侄孙女)索菲亚·帕列奥罗格在其教父——教皇保罗二世的安排下,嫁给了统治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三世。虽然东罗马帝国已灭亡,但其在基督(东正)教世界的 历史 地位依然被欧洲国家承认。

1480年,伊凡三世击败蒙古人取得了国姿磨虚家的独立。但西欧国家仍将莫斯科大公国看作是蒙古人的继承者是“野蛮的化身”。索菲亚与伊凡三世的结合,弱化了俄罗斯人在西欧人眼中的“野蛮形象”。

索菲亚

东罗马灭亡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距离莫斯科最近的欧洲“帝国”。在封建秩序下,神圣罗马帝国试图在欧洲构建自己的“天朝游稿体系”,帝国皇帝把莫斯科看做“蛮邦”希望他们能够归化。

1479年,神罗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派人出使莫斯科公国。希望莫斯科接受皇帝的册封。

伊凡三世认为弗里德里希三世不应该把手伸到莫斯科。但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影响巨大,在拒绝接受册封的同时,伊凡三世还是尽可能强化与神罗的外交联系。

另一方面,索菲亚为莫斯科公国带来了东罗马帝国的血统,莫斯科大公借此构建自己的正统地位,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成为“第三罗马”的思想被不断宣扬。

伊凡三世(黄袍者)

1547年,索菲亚的孙子——素有“雷帝”之称的伊凡四世将莫斯科大公国改名为俄罗斯,自己的封号也由大公升级为沙皇。沙皇一词来源于罗马皇帝的称号“凯撒”,伊凡四世借此表明自己的强大的实力和正统的地位。

作为俄国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的感情史也不平凡。根据东正教教规,信徒一生中最多只能有三段婚姻。但根据史料记载,伊凡四世有8位妻子(其中2位待考)。

伊凡四世

除了这一堆妻子,伊凡四世还曾写信给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希望迎娶女王的亲戚玛丽·黑斯廷斯。后来,伊凡四世干脆写信向英格兰女王“吐露心意”,但女王以冷漠作回应,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1598年,统治沙俄的留里克王朝绝嗣。国家随即在权力斗争和波兰入侵下陷入混乱。直到1613年,罗曼诺夫家族重新收拢权力。

这个家族(及其分支)将带领俄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沙皇的后宫也将成为德意志女人的天下。

波兰入侵俄国

在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前期,沙皇们依然是从本国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妻子,事情在18世纪初发生了改变。

1696年,经过多年政治斗争的彼得一世掌握了俄国的最高权力。彼时的西欧在经过文艺复兴洗礼后,经济文化愈发繁荣。

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等地虽然政治上陷入分裂,但千百年的文化积累使当地具有较高发展水平。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英法等国也把握住大航海时代的机遇,通过对新大陆的殖民和对新航路贸易的掌控后来者居上。

相比之下,地处东欧腹地的俄国还是一个地理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波雅尔贵族在地方上拥有巨大权力,沙皇对土地的控制受到贵族掣肘。农奴制也让农业生产毫无生气,庞大的国土与落后的官员制度无法协调,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彼得一世决定效法西欧,推行改革。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使团出使西欧各国。沙皇本人隐藏身份,跟随使团游历了荷兰、德意志和英格兰。

彼得一世

彼得设立元老院、推行行省制、完善官员体系。原有旧贵族的权利被大大削弱,土地的管理权被集中起来,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贵族在官员队伍中的一部分位置,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俄国的经济 社会 和文化面貌也为之一新。凭借对俄国的贡献,彼得一世被加尊“大帝”称号。

在俄国贵族婚姻制度上,彼得也把西欧通行的贵族通婚制度照搬过来。即贵族只能与贵族通婚,这样才能保证血脉的纯正。

彼得一世认为贵族通婚应该成为俄国贵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让俄国的贵族在精神上与西欧国家更加贴近,有利于为俄国去除“野蛮”的标签。

俄国在西欧国家眼中仍十分落后

除了文化元素,贵族通婚还能给沙皇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有了贵族通婚制,俄国贵族就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挑选伴侣,普通俄国女性生下的孩子也不具备继承权。这就提升了俄国贵族家庭绝嗣的风险,而贵族一旦绝嗣,他的封地就会落到沙皇手中。

再次,站在西欧式“伦理制高点”的沙皇能够以“不合规制”为由,利用贵族通婚制的“最终解释权”加强对俄国贵族的控制。

彼得大帝本人不想被贵族通婚制束缚,早在1689年,17岁的彼得就迎娶了比自己大3岁的洛普希娜。

洛普希娜并不是贵族,她的父亲曾是彼得一世父亲的宫廷事务官,这段婚姻在1698年以两人离婚而告终。洛普希娜不会想到,她将是俄国 历史 上最后一位本族本土的皇后。

洛普希娜

与洛普希娜离婚后,彼得于1700年发起了大北方战争,旨在从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不久后俄国便在这里营建新都圣彼得堡,为俄国打开了一扇西方化的窗口。

战争中,一个名为玛尔塔(日后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立陶宛农家女孩被俄军俘获,她成为彼得大帝的御用厨娘之一。玛尔塔很快得到了彼得的欢心,并在不久后成为皇后。

叶卡捷琳娜一世

虽然自己不遵守规定,但彼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西方国家的公主通婚。在彼时的西欧,贵族通婚已成常态,这也是封建贵族们积累财富、强化实力的重要手段。贵族通婚制要求贵族等级匹配,能配得上俄国皇室的必须是外国的公主。

但英法等国的公主对远嫁俄国这种“蛮邦”并无兴趣,而俄国则把突破点放在了邻近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身上。因为在英法等国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神圣罗马帝国却陷入了权力分散的困境。

早在中世纪时,神罗皇帝为远征意大利,亟需德意志诸侯们为他提供资金和兵员支持。而皇帝一般会给予诸侯们一些特权作为回报。

内部分裂的神圣罗马帝国(红圈)

所谓特权,即皇帝不在国内时诸侯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宫殿。名为供奉皇帝,而诸侯们借此在封地内成为了“土皇帝”。到18世纪时,随着皇帝对地方控制力日益削弱。

除了普鲁士、奥地利两大强邦(王国级)外,依据封建等级排序,神罗陷入分裂,领土上存在大量选帝侯国、大公国、侯国、伯国以及上百个骑士领地。可谓是邦国林立、公主遍地。

对于俄国皇室来说,德意志就是自己突破“贵族通婚制”限制的一把钥匙。一方面,德意志遍地的邦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公主群体。

按照通婚原则,德意志境内的选帝侯国、王国、大公国贵族女性都可成为沙皇的结婚人选,这让沙皇的婚姻等同于“自由恋爱”。

另一方面,德意志邦国大都国小民寡,德意志中央集权也不像英法那般强大,公主嫁到俄国后,背后不会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有利于沙皇的“乾纲独断”。

俄国的皇宫——冬宫

最后,随着俄国的扩张,波罗的海等德意志人的聚居区成为帝国领土。德意志的文化对俄国的影响日益增强,这种文化吸引力也提升了沙皇对德意志公主的认可。

1709年,彼得大帝的长子阿列克谢在德意志的德累斯顿完成学业的同时,结识了夏洛特·克里斯汀。夏洛特是神圣罗马帝国一个邦国的公主,而她的姐姐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伊丽莎白。

阿列克谢与夏洛特在1711年完婚,夏洛特成为俄国 历史 上首位德意志出身的皇储妃。只可惜夏洛特在1715年去世,阿列克谢皇储也因与父亲反目,3年后死在了彼得保罗要塞。

父子反目

彼得大帝去世后,俄国的皇位在罗曼诺夫家族内几经流转,由于罗曼诺夫家族直系绝嗣。

1762年,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继承了俄国皇位。彼得三世的父亲是一位德意志公爵,彼得三世本人自小生活在德意志,几乎不会说俄语。

彼得三世

彼得仅仅在位185天,便因不顾及俄国贵族利益而被推翻。彼得三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成为俄国新的统治者,即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也是德意志人,出身于萨克森的安哈尔特家族。因其父拥有“亲王”封爵,叶卡捷琳娜出生就自带贵族身份。

但由于领地狭小,收入无法供养家人,叶卡捷琳娜的父亲只得去另一个德意志邦国普鲁士的军队中服役。虽然叶卡捷琳娜是德意志人,但她在位期间,俄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欧洲的主要政治力量,叶卡捷琳娜二世被俄国人奉为“大帝”。

叶卡捷琳娜二世

俄国人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意志身份并不在意,只要她讲俄语、信东正教、将俄国利益放在首位,那么她就是俄国人。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其后的4位沙皇都迎娶了来自德意志的公主。俄国皇室的德意志血统比例不断升高。而随着德意志各邦国政治力量的变化,沙皇的迎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

1801年至1855年,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两位孙子亚历山大一世与尼古拉一世先后成为俄国沙皇。二人的妻子都来自不断崛起的普鲁士,这也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俄国争取普鲁士的外交方针。

尼古拉一世与皇后(普鲁士的夏洛特)

德意志的女人们也积极融入俄国生活,为俄国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例如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的皇后,来自德意志黑森的玛丽亚就是俄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

当然,并不是说沙皇对俄罗斯的女性失去了兴趣,毕竟除了皇后外,宫廷里的女官大都是俄罗斯人。亚历山大二世就爱上了妻子身边的女官多尔戈鲁科娃,二人育有2子2女。

1880年玛丽亚皇后去世后,亚历山大二世随即与多尔戈鲁科娃结婚。但1年后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多尔戈鲁科娃“情妇转正”的身份让俄国皇室难堪。在皇室要求下,多尔戈鲁科娃带孩子搬到巴黎,直到1922年在那里去世。

亚历山大二世与多尔戈鲁科娃

1871年,普鲁士通过3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曾经虚弱的德意志崛起成欧陆强权。

整个19世纪上半叶,主导俄国后宫的是2位来自普鲁士的公主,政治联姻让俄德之间有了天然的亲近感。俄国沙皇还联系德奥两国君主组建“三皇同盟”,借此维持君主专政体制。

由于俄德两国在地理上接壤,东欧形成了俄德两强并立的局面。且德国统一后境内仍保有一些小邦国。出于政治合作的考量和君主制国家的传统,俄国皇室和德意志贵族间的通婚仍在继续。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去世后,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新沙皇的妻子是来自丹麦的达格玛公主,一举打破了德意志公主们对俄国后宫长达1个多世纪的“垄断”。

这种情况也并不让人意外。首先,俄国皇室并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娶德意志公主;其次,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曾经一盘散沙的德意志消失了;最后,达格玛公主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德意志贵族,所以亚历山大三世勉强也算“德意志女婿”。

亚历山大与达格玛

1884年,亚历山大三世的弟弟与一位来自德意志黑森的公主举行婚礼。婚礼上,新娘12岁的妹妹阿莉克丝与16岁的俄国皇储尼古拉(即后来的尼古拉二世)一见钟情。

2人在1894年举行大婚,阿莉克丝把名字改为俄式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同时皈依了东正教。

由于现实利益冲突,俄德两国最终走向对立。1914年一战爆发,俄德两国在东欧大打出手,拥有德国血统的亚历山德拉皇后饱受俄国民众质疑。

俄国宫廷和军队中还有大量波罗的海德意志人,这些德裔的俄军将领在前线表现不佳,亚历山德拉皇后也同他们一起被打上了“德国奸细”的标签。

一战局势

严谨来说,经过长期与德意志女性的通婚,刨除掉俄语与东正教信仰,从血统上来说俄国的沙皇自己就是“德国人”。

历史 没有给罗曼诺夫家族更多的机会,对德作战中俄军节节败退,伤亡和被俘人数超过300万。而俄国国内物资短缺、物价攀升,人们对腐败无能的沙皇政府失望透顶。

1917年3月8日(儒略历2月23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暴动。沙皇被迫退位,王朝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俄国内战爆发后,沙皇一家又被苏俄红军转移到乌拉尔山以东的叶卡捷琳堡。1918年7月16日,沙皇一家7口在伊帕切夫别墅被集体枪决。

尼古拉二世一家

一战结束后,欧洲大陆改天换地,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皇室均被推翻,皇族们成为流亡贵族。德国在战后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部分皇室成员回到了德国。

威廉二世的儿子(威廉皇储)曾和希特勒有过交集。威廉二世的长孙作为德军的一员,1940年在入侵法国的战斗中阵亡。

德国、奥地利等国的君主虽在一战后被推翻,但家人的生命得以保全,甚至在战后仍有部分家族成员生活在祖国。

但俄国皇室却没有这种待遇,出于消灭敌对势力的需要,苏俄(苏联)政府对前皇室成员十分敌视,除了遭处决的沙皇一家,另有大批贵族被杀,流亡海外的也不被允许回国。

由于亚历山大三世子嗣断绝,1924年,罗曼诺夫家族的族长之位流转到基里尔(亚历山大三世的侄子)手中。俄德流亡皇族还在继续通婚,基里尔的女儿基拉就嫁给了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次孙(日后德国皇室族长)。

希特勒与威廉皇储交谈

二战后,意大利、罗马尼亚等众多欧洲君主被推翻,他们大都被逐出母国,流亡贵族的队伍日益庞大。流亡在外的俄国皇室依然不受苏联政府欢迎,德国的分裂也让其皇室成员被逐出东德。

苏东剧变后,大部分被推翻的皇室成员被允许回国。俄国皇室虽被允许返回俄罗斯,但经济相对落后的祖国显然无法吸引这些“老贵族”,绝大部分俄国皇室后裔仍居住在其他欧美国家。

曾几何时俄国的沙皇们对英国、荷兰这些国家的虚位君主制嗤之以鼻,而如今英、荷等国的虚君仍安坐在王座上,甚至连德、意、奥等国的君主后裔也保全了家族血脉,而罗曼诺夫家族却在俄国的革命中人丁凋落,只能依靠愈来愈远的支系来延续罗曼诺夫家族的名望。

罗曼诺夫家族族长的传承

如今罗曼诺夫家族的族长(有争议)是基里尔的孙女玛丽亚女大公。在嫁到德国皇室的姑姑的安排下,玛丽亚与一位德国王子结婚,二人的儿子乔治出生后,这段婚姻便宣告结束。

2021年,在经过10年的爱情长跑后,40岁的乔治迎娶39岁的意大利外交官之女丽贝卡。包括意大利、法国(波旁派)、葡萄牙、保加利亚等在内的一众欧洲王室(大部分被废黜)参加了这场婚礼。

俄罗斯国内一时间刮起了恢复沙皇“仪式性地位”的风谈,但大婚带来的皇室热很快就消散了。

罗曼诺夫家族(支系)离开俄国权力中心已100余年,德国公主也不再是沙皇后裔们的首选新娘,但德意志公主留给俄国 历史 的日耳曼印记将永远流传下去。

俄国的6位德意志皇后

德国的公主是谁

每年2月是德国莱茵地区庆祝狂欢节的高潮期,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万人到当地观看。按照惯例,35年来莱茵地区每年都会选出一碰知对狂欢节“王子和公主”,他们将站在花车上,模仿真正的王子公主,穿梭于小街小巷,向市民和游客们问好。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狂欢节上出现了两位“中国公主”和一位“中国王子”。

位于科隆市和波恩市之间的波恩海姆地区今年选出的“狂欢节公主”,是11岁的苏金莉。2月21号,苏金莉接过了瓦尔多夫市市长手中的狂欢节公主权杖。在庆典期间,她将站上花车,代表当地所有儿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大米和功夫”是她在狂欢节上的标语,苏金莉要向波恩海姆地区的市民展示她眼中的中国。

祖籍温州的苏金莉说:“我想向德国人展示中国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想告诉他们,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也想让中国人对德国有所了解。因为在中国没有狂欢节,而德国人也不了解关于中国历代王朝的历史,我正好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苏金莉出生在德国,父母在当地经营一家小有名气的中餐馆。对她来说,德语是她的母语,而学习中文的时间是每周一次。从她去年11月入选狂欢节公坦首主到现在,日历本上的节目排得满满的,总共参加了超过30项大小活动。

当地几家报纸都将这位穿着格格服装的中国女孩和她的故事,刊登在较显眼的地方。如今苏金莉在德国已拥有她的第一批支持者,德国人施梅勒芬妮希先生自豪地说:“莉莉是全德国第一位狂欢节的中国公主。”

“狂欢节王子”舒金皓也是11岁,祖籍同样是温州。自从去年11月当选“王子”后,他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他的名字和照片都成了当地媒体焦点,来自各种庆祝活动、学校、餐馆的邀请络绎不绝,他们都把能邀请到“王子”视为笑信消幸运的象征,这也是德国的传统。

舒金皓和苏金莉一样,是在德国出生和长大的华人,父母是1989年赴德的打工族,如今已是波恩有名的中餐馆老板。自从儿子当选“王子”后,店里生意更红火了,当地人都很好奇,想看看这位“中国王子”长什么样。每当舒金皓被问起“你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德国人”时,他总显得有些为难:“爸爸妈妈在中国出生,但我在德国出生,所以50%是德国人,50%是中国人。”

另一位“中国公主”是27岁的王红梅。由于北京和科隆是友好城市,今年的科隆狂欢节首次邀请了一名北京姑娘作为“中国公主”。2月7日,在北京兰特伯爵西餐厅啤酒馆举行的狂欢节竞选中,王红梅通过例如“凭口味辨别啤酒种类”的种种测试并拔得头筹,赢得了从北京直飞科隆的机票和“公主”头衔。担任评委的科隆市经济大使耶克尔、西门子中国公司总裁默斯纳及夫人为王红梅送上了祝贺。默斯纳夫人还作为“闺中密友”,陪伴王红梅踏上了狂欢节之旅:“我负责打理一切,管理日常事务,留心‘公主’不要走丢。”

从2月19日开始,王红梅已跟随花车队伍走遍科隆大街小巷,一身凤冠霞帔的京剧造型,她看上去像是从宫闱深处走出来的。

按照狂欢节习俗,德国人都会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要装扮的角色,而如今的狂欢节更像是用来展示人们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许多德国人人把自己装扮成外国人。近年来中德两国文化交流增多,从最早的德国人自己装扮成中国人上街游行,到如今真正的中国人成为狂欢节“王子和公主”,正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

德国为什么还有公主

如今的德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1815年至1860年,当时的德国是由35个主权国家以及4个自由城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若是追溯到1789年,那时候的神让散圣罗马帝国甚至包含迅滑腔了超过300个小公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看《格林童话》(首次出版于1812年)的时候,到处都是王子和公主,这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

德国革命后皇亩衫室流亡荷兰,但贵族基本没有跟着逃走。魏玛共和国政府没有镇压帝国贵族,允许他们保留家产和头衔,并可以世袭,只是废除了皇帝、选帝侯这些有实际政(hx)治意义的头衔。

实际上一直到二战时贵族都活跃于德国的政界军界,尤其是外交领域。德国外交部部员几乎清一色是贵族。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