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你有多大的格局?

2023-06-19 大全 51 作者:考证青年

许多刚认识我的朋友,在得知我从事 IT 行业二十多年,通常会问:“工作了这么多年,一定是某个上市公司的 CTO,年薪百万了吧?” 这个时候,我只能尴尬地回答:“我目前只是在一家公司,做着基础的编程工作,日子虽然过得不错,但离年薪百万还差得远。”

的确,毕业多年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同学们之间的差距会非常之大。按理而言,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毕业,智力水平应该相差不大,抛开机遇这个因素,大家应该差不多。实际上,毕业的前几年,互相之间还看不出差距,过了十年二十年,差距就十分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人的天花板高度不同。开始几年,大家都在上升。不同的是,有的人抵达天花板后,再也无法突破,而有的人却能够不断突破天花板。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则一骑绝尘,差距自然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吴军在《格局》一书里就写到:

有了好的态度,再有大的格局,才能把自己上升的天花板提高一大截。

我以前总以为,所谓大的格局,就是有着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理想,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算有大的格局。网上关于格局的定义很多,《格局》一书里关于格局的定义则不那么高大上:

有格局的人,他们都十分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有非常明确的方法,然后用正确的方法沿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他们并不贪图步伐有多大,但是因为从来不去做(或者很少做)南辕北辙的事情,反而总是先人一步到达终点。相反,一事无成的人常常跑得很快,却在锲而不舍地兜圈子,或者受到环境的诱惑而不断改变方向,甚至干脆背道而驰,几年、十几年后回头看,又回到了起点。

回顾这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我就是那个不断兜圈子的人。毕业后我进入了武汉本地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主要做后台管理系统。做了几年之后,来到 HW 公司,莫名其妙进入了预研部,进去之后才知道主要工作是研究专利、写专利,做了没多长时间,离职回到武汉,转向嵌入式系统开发。移动互联网崛起后,我又跳槽到一家公司,做互联网应用开发,大概过了大半年,转向浏览器内核的研发。现在,主要的工作是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开发,兼做一些国密、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

现在很多场合提倡培养通才,很多书也谈到,真正的人才应该是“通才”,不仅擅长自己领域的东西,而且涉猎广泛。比如理工科的人应该学一点人文艺术、历史政治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借鉴各个领域的思想,解决复杂的问题。对此,在万维钢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中谈到达·芬奇诅咒。

“达·芬奇诅咒”的意思则是一个人也像达·芬奇一样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也像是个全才,结果却一事无成。

达·芬奇是16世纪的人,那时其实没有多少知识。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一两年学完一个学科也是可能的。那个时代出现达·芬奇这样的全才确实有可能,但后来就再也没有出现达·芬奇那样的人物。特别是如今,别说一个学科,你想在某个学科的某个细分领域达到专家水平,都需要很多年的训练。就拿计算机技术来说,只是人类科学知识图谱中的一个极其细小分支,但是有前端、后端、操作系统、中间件、上层应用等等,如何牵涉到应用领域,还会有更多分类。虽然有一段时间流行全栈工程师,也不是说能够从计算机硬件到软件,一手包办。况且全栈工程师也只是在多个领域有所涉猎,但在具体的某个领域,离专家还差得很远。

有人说不对,现在不是时兴交叉学科,跨界,就像吴军老师,不是从技术到管理,从投资到写作,都做得很好吗?

所以请注意,了解其他领域,可不是让你平均用力。

普通人,本来精力有限,就算学习能力再强,专攻一个领域,都难以达到大牛级别,更何况多个方向出击呢?最差的情况是,每次转向都重新开始,之前的积累清零。然而,对个人最重要的是,可叠加式进步。也就是每往前走一步,聚集足够多的势能,让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这就好比澳大利亚袋鼠虽然每次都蹦得很高,但是总会落到起点,它们一辈子能达到的最高点很有限。而那里的考拉虽然爬得慢,但是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好了基础,最后总能爬到树梢,这便是可叠加式进步的红利。

我以前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强。确实,不管转向哪个新的领域,凭借扎实的基础,也能马上上手。有时也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也挺有才能。直到有一天,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

二十岁被别人夸你有才是表扬,三十岁还被人夸有才就有点搞笑,四十岁再被夸有才,就是个悲剧了。

这就如同夸某人是个好人,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夸耀。才能没有转化为成就,还能算才能吗?

某些程序员可能出于多一项技能,就多一条后路的考虑。在下班后,还自己钻研一些不一样的技术。如同投资领域,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特别是这几年,程序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裁员压力,担心自己被年轻人取代。有人甚至寻找让自身“不可替代”的方法。

然而,个人不可替代只是一个妄念。想一想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吧,他一手拯救了苹果,塑造了苹果公司的灵魂。然而,苹果公司并没有随着乔布斯的离去而迅速衰落。想一想我们普通人,重要性能超过乔布斯么?可以这样说,离开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影响世界的运转。

在《格局》这本书中,提出了“数据黏性”这一概念。现在,很少人会轻易会更换手机号码,因为手机号码绑定了太多服务。我们也不会轻易从微信切换到其它即时通信工具,即使新的通信工具再先进,功能再多。这种高迁移成本,就是数据黏性。

很多人说计算机专业是吃青春饭的,因为年轻人更加廉价,更拼。其实,企业很少会出于成本的考虑用新员工替代老员工,因为替换的风险很大。特别是涉及到历史遗留系统的维护,新员工贸然接手,也不知道会跌入怎样的坑。网上有些段子,有些老员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让新员工接触他维护的系统,这也是增加黏性的一种手段。当然,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公司可能会出于战略考虑裁掉某个项目,或者停止维护某个产品。如果老员工只会靠这种低级手段建立自己的护城河,那遇到裁员就比较悲催了。

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是可叠加式的进步,他的本事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经验是不断叠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的。一旦他离开某家企业或机构,企业或机构的损失就会很大,因为它们已经对他产生了依赖,这就是个人的黏性。而且,即使这些企业出于战略考虑,砍掉了一条产品线,导致失业,也不必担心。不断积累的从业者如今非常稀缺,无论他们开什么价,都有人愿意请他们做事情。

这本书的作者吴军博士,写了很多畅销又广受好评的书籍,比如《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态度》 、《见识》、《文明之光》等等,我都非常喜欢。这本《格局》,包含:

七个方面的内容,为你总结了提升格局的五个维度: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相信读完此书,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