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颗粒归仓为何难实现?我国粮食收割环节损失惊人

2022-07-12 大全 211 作者:考证青年

新华社长沙8月25日电 提问:为什么颗粒物回仓难实现?我国粮食收成损失惊人

新华社记者周楠、王健、宋晓东、董军

近期,厨余垃圾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然而,与常见的“舌尖上的浪费”相比,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的损失鲜为人知,但同样令人震惊。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运加工过程中每年损失达700亿斤。 2019年四川省粮食产量超过699亿斤。

在近期《新华视点》记者的调查中,粮农、农业干部、农业专家普遍反映,粮食收割损失非常突出,更不用说粮食返还,损失率有的机器收割率甚至高达 10%。

收割机行驶的田地里的粮食损失令人心碎

夏热过后,洞庭湖平原上收割机轰鸣,拖拉机来来往往,粮农们争先恐后地收割早稻。

湖南省岳阳县诚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余忠勇看着眼前忙碌的耕作场景,心里却有些心痛——收割机开过的田里,好多穗子经常被人留下,大米落得四处散落。他拿起满满一穗的稻谷,感叹道:“机械化确实提高了粮食收割的效率,但工作不够精细,导致粮食损失不少。”

记者在湖南、黑龙江、河南等产粮大省采访时,粮农普遍反映,收获期粮食流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首先,一些损坏是由收割过程中的机械接触造成的。 “收割机拨轮的滚动很容易导致稻穗末端的稻谷脱落,损失率在3%到5%之间。”湖南省粮食大户向铁青告诉记者。

其次,脱粒不彻底也会造成损失。记者曾在黑龙江省多个大豆收割点走访,看到地里有一些剩余的大豆。他一把抓起地上的豆荚,里面夹杂着10多粒黄豆,说明脱粒不彻底。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村民毛志江说,以前收成都是手工,损失小。

机器收获的玉米的损失也很明显。黑龙江省兰溪县粮食大户刘国明种植了5000多亩玉米。他说,玉米粒比较干脆,玉米芯收割时容易脱落。进一步增加。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收割机主要存在作物损失和损坏两个普遍技术问题,部分玉米机的总损失率和总损坏率分别为高达 10%。中国农业大学学者吴拉平发现水稻和小麦的损失率分别为3.83%和4.12%。

“实际运行中的损耗率高于理论值。”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珍认为,理论上,损失率是根据最佳收获条件计算的,但实际上很难完全达到最佳收获条件。最佳收割条件,例如过熟的谷物更容易脱落,下雨天会导致谷物粘连并影响脱粒。

也有不可忽视的成本考虑造成的损失。湖南沅江市粮食大户周波说:“接近成熟的水稻在大风中容易倒伏,倒伏严重的话,收割机很难收割。人工收割的成本很高。”很高,而且经常被放弃。丢失率有时高达20%到30%。”

此外,由于田地不规则造成的机器收割问题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河南省濮阳县农民马问天的土地位于黄河漫滩。他说:“我一有空就用镰刀收,太忙也没关系。”

收割机的精细度不高

周波等粮食大户反映,在收获过程中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中,收获机械的精细化操作水平不高。

陈志认为,目前很多收割机很难高效、高质量地加工农作物。例如,不能准确地分别剥去玉米粒、心轴、秸秆和谷壳;水稻收割机的清洗过程需要长期存在严重的粘连和堵塞问题,不能及时分离谷物;小麦收割机的割台高速撞击麦穗的头部,造成粮食损失严重。

陈志告诉记者,采穗和脱粒过程中的高速碰撞会导致严重的谷物破损。一旦粮食破碎,特别是出现裂缝,对后期的储存影响很大。只要贮藏环境含水量稍高,就容易产生霉变,不能再作为口粮使用。

他说:“收割机的损失率有国家标准,但因碰撞造成的粮食破损,尤其是裂缝,很难衡量,相关国家标准长期缺乏。”

多位粮食、农业和农业专家反映,国内收割机精细化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黑龙江省鹤岗市强盛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兆友表示,作为农机装备中重要的传动齿轮,国内部分产品磨齿精度相对较低,啮合紧密度较差,导致换档,移动和转动。实际运行中容易出现卡顿、运行延迟等问题,影响运行质量和运行安全。

陈志认为,国外收割机的设计制造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现场试验,一些机械性能相对较好。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国外收割机都面临着集约化程度高的田地,工作环境相对简单,可变因素少,运行相对稳定。

他说:“我国粮食品种、农艺、气候等多样化,形成了自然多变的农业劳动条件,使得收割机难以标准化和应用,难以具有普遍性。以玉米为例,我国的种植行距在30厘米到65厘米之间不等,而且因地而异,造成机械化摘穗和漏穗率较高。 ,玉米种植行距均匀,一台机器可以在各个地方种植玉米,损失率低。”

加强农机科研,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国农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在提高收割机性能、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化农机作业人员素质、发展寄宿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抗性谷物品种。”朱启真告诉记者。

——要积极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粮食收获基础科技攻关。陈志建议,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集成平台,充分利用农机农艺一体化原理,设计制造适应农艺特性的收割机,提高农机农艺收割机的生产能力。机械结构和工况参数与作物力学的匹配。

——要突破一批关键重大技术,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陈志建议,要找出作物在不同机械作用下的粘附和断裂规律,准确构建作物与机械的相互作用模型,开发能够表征上述模型的新算法和新传感器,形成对作物与机械相互作用的规律。各种操作条件。减少损失并提高作物收割效率的技术。

——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降低土地细化程度,种植规模越大,田间越系统,越有利于农田经营。联合收割机和减少损失。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李国祥建议,定期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节粮意识。

新闻链接

两良人的“粮仓财富”——专访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

多省公布农村经济半年报,粮食生产“稳”

新华社评论员: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永远握住中国饭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果作者信息标注有误,请尽快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