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武汉行政区划(武汉是哪个省的城市)

2022-07-15 大全 214 作者:考证青年

武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冉冉升起的明星城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武汉这个城市名字凝聚了一段中国近代史。城市在动荡的时代崛起,城市自然也被时代深深印记。这种历史记忆固定在文字和经典之外的物质载体——道路和街区,成为当今武汉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克罗齐的历史解释论最著名的命题得到了验证:一切真实的历史都是当代历史。在他看来,“现代性不是历史特征,而是所有历史的固有特征”。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作为中国中部重要城镇,武汉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汉口已是繁华的商业重镇和全国商品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辟通商口岸,成为上海、广州、天津、汉口四大通商口岸之一。 19世纪末,张之洞途经两湖,以武汉为他的洋务西学“样板田”,使武汉成为20世纪初第二个也是唯一的工商业基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机遇,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将武汉推向了时代的前沿。在中国近代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历史上,1911年的革命都是在武昌爆发的。一时间,武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大革命期间,武汉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是国民革命的发源地。抗战初期,南京沦陷后,武汉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再次被世界接管为领导抗战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九省通道”武汉作为和平建设时期经济建设的排头兵,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武汉城市地名的现代色彩主要通过街区来表现。武汉三镇的道路系统根据功能不同有路、路、街、巷、里等名称。这些街区的名称体现了历史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统一性:有的地名代代相传,表现出连续性;他们中的一些人受到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改名换姓,具有时代赋予的特殊含义。连续中断。

不连续性是绝对的,连续性是相对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相同(实际上很难找到根本没有改变的原始地名)。即使它们现在不改变,也不意味着它们将来会保持不变。就连续性而言,它不仅包括无故障连续性,还包括长期连续过程中的短期中断。例如,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四号路是张志东执政湖北时在武昌最早修建的四条路。解放后使用。文革时曾更名为他的名字(红坊一号至四号路),后又恢复原名。这种连续性的短暂中断可以看作是连续性。间歇性只是在某个时间点上一个传统阶段的休息或习惯。在这个时间点之后,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这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也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延续。如大连路,是民国初年日租时期修建的,叫中号儿。 1946年定名为大连路,此后一直未变。与已有30多年历史的中昊二相比,大连路是一条传统的断路。就其从1946年至今的60年历史而言,也体现了这一传统的延续。这个从断断续续到连续的断面,也就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名字,有着深厚的近代史痕迹,这正是我们要考察的。这个物体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从主动的角度看,现代历史活动主体的活动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生活,并投射出城市名称的变化;从被动的角度来看,城市名称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地名的近代史可分为五个时期:一是张之洞、杜娥时期; 2.1911年革命时期;第三,国民革命时期; 4.抗日战争时期;第五,建设和平时期。

1.张志东省督E期

继承明清以来的传统商业优势,虽然“汉口开埠后,外商大量涌入,外商纷纷设立,与外贸息息相关的外贸企业纷纷成立” ,汉口逐渐从内陆封闭城市转变为开放城市。然而,汉口开埠后,并没有像上海那样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变化,只有商业独特,现代感十足。产业结构尚未形成,张之东在湖北执政时期,武汉的早期现代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一度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中心。正如张先生所言:“我知道武汉已经成为重镇,但它是由施公创造的(指张之洞)20年。”张之洞掌管湖北,兴厂矿,办学,修铁路,练新兵。他的功绩卓著,他的功绩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也体现在城名上。主要有两种情况。

首先,它是为了纪念张之东而命名的。张公堤东起汉口堤角,西止如德若口。建于光绪三十年(1905年)张之洞掌管湖北。建成后,汉口洪水大减,一方安全得到保障,百姓视之为救命稻草。人们感激张之洞的恩情,称此堤为张公堤。张亭亭位于汉口中山公园内,1934年恢复。为了纪念张之洞,人们将江城园风景秀丽的风景名胜区命名为张公亭。紫阳路,原名张之洞路,位于武昌古城南侧。自东向西,西起临江大道,东至武昌火车站。 1936年命名为张之东路,1967年命名为工农路,1972年命名为紫阳路。洞庭湖路位于江岸区姜堰路中段西北侧,东南起姜堰路,止于洞庭湖街。在西北。该路始建于清末民初,为纪念张之洞而命名为南皮路。张志东,河北南皮人。他叫张南皮。抗战胜利后更名为陈路,1955年更名为洞庭路。

第二,地名的改变与张之东的政治倡议有关。方言街,老街的名字。位于骑兵训练场至首义路的武洛路段,原名东厂口街。方言街因光绪十七年(1891年)张之洞创办方言商学院而更名,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将原方言商学院改为自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羌子学校改为方言学校,学校迁至东厂口街,称方言街。 一、二、三、四路是张志东在湖北执政时在武昌修建的最早的四路。依次命名为第一至第四条道路。解放后使用。 1967年改为红坊一号至四号,1972年恢复原名。千家街位于武昌区武洛路南侧、中山路西侧。 1906年,为方便越汉铁路武昌站的交通,张之洞在现炮校东门附近的千家街南入口处增设桐乡门大门,并同时开通该街。时间。当时计划在这里安家千户,故名千家街。

两个。 1911年革命期间

在此期间,武汉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改善。汉口港的形成,京武铁路的开通,外贸的迅猛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汉口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商业城市。作为湖北省省会和华中鄂广巡视办总部,张之东苦心经营的湖北新军无疑增加了武汉的政治分量。随着武汉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武汉革命团体(特别是湖北新军)的广泛成立,革命思想的高涨,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第一个地区。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现代中国的“两湖区”处于风暴漩涡的中心。 “就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而言,东南沿海确实很难,但对华中腹地却是实实在在的贡献。”武昌起义给近代中国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也投射在城名上。有几种情况。 一、为纪念武昌起义而命名的地名。武昌是首义区,首义和首义烈士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他们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纪念首义及其英雄事迹的城市有彭留洋路、首义路、三十里街、起义街、起义后街、永胜街、伊犁巷等。二是以纪念1911年革命的重要人物命名的。 1911年革命领袖孙中山为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了纪念1911年革命的创始人,许多地方以他或他的政治观点命名。如中山路、中山大道、三民路、民族路、民生路、全民路等。此外,还有为纪念辛亥革命其他重要人物而命名的地名。如菜娥路、黄兴路、黎黄陂路(指湖北黄陂县黎)等。

三个。国民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北伐军攻占武汉,掀开了武汉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政府迁都武汉,中共总部逐渐迁往武汉。随着两湖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汉作为红色之都举世瞩目。汉口英租界撤退、蒋介石东征、7月15日反革命政变、8月7日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都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武汉的地名也记录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反映这一历史背景的城市名称有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它具有鲜明的反帝特征。北伐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中国劳工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蓬勃发展。在工人运动的鼎盛时期,汉口和九江争夺英租界的斗争震惊了中外。英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中国的殖民权益,多次进行武装挑衅,千方百计干涉中国革命。北伐军进军武汉时,英舰向汉口上游50公里处的北伐军开火; 1927年1月3日,英国水手在汉口制造了“1月3日大屠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汉人民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帝运动,夺回了英租界。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武汉人民取得了夺回汉口英租界的胜利。

这个历史记忆是通过街区的名称保存下来的。江汉路是原江汉路与新生路的合并。 1923年江汉关建成后,更名为江汉路。中山大道至解放大道段,原名新生路。 1927年,英租界被武汉人民开垦后,这条路因路南端的江汉观楼特建而得名江汉路。河河路位于汉口市中部,东南起姜堰路,西北穿过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中山路。原名边界线,因过去英俄租界的分界线而得名。 1927年,英租界收复后,更名为合作路。北京路位于江岸区中山大道东南侧,东南起鄱阳街,经过胜利街,西北至中山大道。鲁建于清末民初英租界。 1927年英租界收回后,定名为北京街,1946年更名为北平路。 1955年改为北京路。二是体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背景。莫凡路位于江岸区解放大道中段北侧,东南起解放大道,西北至30中学围墙。 1926年大革命期间,革命者经常在这里架起讲台宣讲革命。观众很热情,人群也很热情。故称莫凡村,1967年更名为红卫兵街,1972年更名为莫凡路。黄浦路位于汉口市东北部,东起姜堰路,途经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西至赵家条。 1927年,国民党黄埔军校武汉分院在此设立军站。抗战胜利后定名为黄浦路,1967年定名为康达路。 1972年恢复原名,改浦为浦,称黄浦路。

四、抗战时期

抗战结束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武汉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在此期间,制定了抗日救国纲领的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和旨在团结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武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斗争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国统区抗日斗争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长江局,八路军驻汉办事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线所在;徐州沦陷后,国民党前线战场转移到武汉外围,号召“保卫武汉”,组织了空前的武汉战役。武汉再次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关注的焦点。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和它的特征以城市名称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一时期城市名称的特点是:抗战胜利后大多改名,文革期间改名一次,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具体有两种情况。

以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士兵命名。刘家旗路位于江岸区中山路东段与胜利街之间。这条路形成于民国初年,被称为真经路。 1946年,为纪念在新口战役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刘家奇,改名为刘家旗路。 1967年更名为红卫十一路,1972年更名为锦州路,1985年更名为刘家旗路。张自忠路、濠路、路等亦属此类。它们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士兵张自忠和郝好而命名的。

第二,纪念抗战胜利。这一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旨在振兴民族,不忘国耻。复兴路位于武昌区佘山中部,解放路南端以东。从北到南,南起中山路新桥,北至书友会。早期叫大朝街。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复兴路,寓意抗战胜利,民族复兴。 1967年更名为八一路,1972年更名为复兴路。光华路、卢沟桥路等也属于此类。

动词(动词的缩写)使和平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大规模的和平建设时期。武汉凭借其传统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一五”期间,武钢、武汉重型机械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等大型骨干企业相继成立,初步奠定了武汉工业的基础。 1950年代以来,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主体,化工、电子、建材、医药、食品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交通方面的成就以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为代表。长江大桥开通连接京汉、粤汉铁路,京广铁路纵贯南北。这座城市的名字也忠实地记录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一、以解放、建国、新华、新生等表达时代飞跃的直观词语命名城市,寓意民族解放、民族独立、人民重生。如解放大道、解放路、解放公园路、解放南路、新华路、新华夏路、新生路、直二里、建国路、中华路、中华巷等。其次,城市名称体现了城市的主旋律时代——和平与建设。经过长期的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权代表了人民的意志,要求和平、民主和自由。以“和平”命名的地名包括和平大道、和平乡、和平街、和平巷、和平1-14里等。以“民主”命名的地名包括朱民路、朱民路1号、朱民2号朱民街、朱民街1号、朱民街2号、朱民街3号、朱民巷、民朱巷1-12号等。以“自由”命名的地名包括路、自由巷等。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是时代主题。建设大道、冶金大道、工业路1至4号、建义路、建港路、建设1至10路、工人村、工人村1至16村、生活村、生活以工人村村、生活村一号、生活村二号、生活村三号等命名,反映了1950年代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历史背景。第三,城市的名字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团结奋进。新政权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形成新时代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有的以“前进”命名,如前进路,以前进路命名的为前进1至5;有的以“劳动”命名,如劳动街、劳动巷、劳动新村、劳动新村等。有的以“幸福”、“幸福”命名,如幸福一到十里、幸福村、幸福村,快乐村 一、快乐村 II 等等。有的以“团结”、“互助”、“合作”命名,如团结路、团结村、互助巷、和合巷等。有的以“工农”命名,如工农路、工人、农兵路、工人村、工人村、工人村等。此外,武汉市的名称在其他历史时期也有所体现。 1923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月7日”罢工震惊中外。 2月7日的总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的伟大政治斗争。由于军阀的血腥屠杀和镇压,它失败了。京杭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会长林向前、武汉市总工会法律顾问石洋逝世。为纪念在2月27日大屠杀中牺牲的烈士,武汉人民设立了2月27日烈士纪念碑。这座城市也以“27”命名,如二七路、二七路、二七北路、二七路等。长征期间,红军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这座城市也以“古田”命名,如古田路、古田路1、古田路2、古田路4、古田五路等

武汉市名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带有浓厚的帝国主义殖民色彩,有的已经逐渐被淘汰,有的还存在。这一特点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尤其是武汉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半殖民化程度惊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成为通商口岸。汉口真正开放通商是在1861年,英、法、美、德等17个国家先后在汉口通商。这些国家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殖民利益,在汉口设立了领事馆和租界。租界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压迫、政治统治、军事占领和文化渗透的根据地。先后在汉口建立租界的国家有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直到抗战胜利,列强在武汉的让步才完全收复。汉口租界在武汉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灰色一页。

武汉见证了这段历史,并在地名中有所体现。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长期使用带有殖民痕迹的名称,租界或解放后改名,以消除殖民色彩。例如:位于江岸区中山大道北侧的解放公园路。 20世纪初,外商集资在这座解放公园开辟了“西商马场”,是赛马场前的马车专用道。该路建成后,以怡和大股东怡和的名义命名为怡和路。 1958年解放公园位于这条路的东北侧,后更名为解放公园路。山海关路、兰陵路、大庆街、华清街、岳飞街、胜利街都属于这一类。

其次,地名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殖民时代的痕迹。例如,西马路位于江岸区解放大道北侧,台北路与秋昌路之间。东南起解放大道,西北至黄霄河东南岸,延伸至新华夏路唐家墩段。道路分为东南路段和西北路段。东南路段始建于1924年左右,是万国马场建成后由华商兴建,取名万国路。所以在1930年代,楼位于英德棒球场以西,改名为西路。 1967年更名为爱国路,1972年更名为西马路。黄金街、马场路等也属于此类。武汉这个城市名字,凝聚了一段中国近代史。应该说,人类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会留下印记,而这些印记会体现在文明的载体上,包括城市的名称。也就是说,武汉这座城市的名字,不仅反映了近代史,也反映了古代史前史。

但为什么武汉的城市名称中的近代独立史如此鲜明?在我看来,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它与观察者的历史地位有关。纵观中国历史,近代史离我们更近。对我们来说,这段历史不是“山里的呼唤”,而是几乎触手可及。我们的祖先、父母,甚至我们自己,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当然不是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通过城市的名字回顾过去百年的历史时,感觉更加强烈。

其次,与武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格有关。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众多理论中,影响-反映模型曾经拥有广阔的市场。要点之一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需要外力。同时,也有学者谈及理论探索;这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所以让我们停在那里。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外力是武汉现代化的动力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武汉的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具有“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本身的变异性,以及隐藏在这种变异中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总之,武汉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格。在现代化进程中,武汉没有被动接受“欧式美雨”,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吸收和创造性改造西方先进文明,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需要的开放态度。 19世纪,武汉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历经数十年登顶,超越首批沿海、沿江开放城市,成为工商业城市和文化名城。和仅次于上海的教育中心。这种开放的胸怀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处于不同时代的风口浪尖。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武汉城市地名作为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将现代社会生活清晰地反映为社会存在,即近代史。

第三,它关系到武汉近代史上的历史命运。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渗透逐渐呈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阶梯式趋势。武汉作为水陆交通枢纽,是他们的梦想目标。为此,他们大力将武汉作为西方列强将触角伸向华中腹地的前沿基地。他们在武汉设立商埠、领事馆、租界、工厂、银行、水路、铁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力量介入,深刻重塑了武汉过去几十年的面貌。换言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武汉的渗透不断扩大和加强,武汉这座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 The of China is not only the of China, but also the of the of the . The of and is a main . In this way, the name of Wuhan city is with a heavy of the times.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