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何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2022-07-24 大全 122 作者:考证青年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湖北神农架到浙江钱江源,从福建武夷山到云南普达措……目前,10个国家公园系统试点正在12个省开展,共计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涵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种珍稀物种。国家公园体系的“绿色名片”,通过实施全面保护、制度修复、综合治理的一整套制度措施,打造山水秀美的“绿色高地”,恢复自然生态。原始面貌,并为野生动植物建立栖息地。 ,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千年大计,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提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创新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主张,推出一系列建设绿色屏障的重大举措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

环保理念为先

“一溪一烟”的诗画美景,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10余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晶。如此惬意的一幕,也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过去,西溪地区河流受阻,水质恶化,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为改变这一局面,西溪湿地坚持生态优先、干预最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为国内外游客着迷的休闲度假。天堂。

西溪湿地美丽蝴蝶变身,是生态环保理念的成功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发展指明了新路径。对于人类生存而言,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钱是无法替代的。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为指导,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优先的方针,坚决追求生产发展文明、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路线。

构建全过程的综合防控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必须垂直到终点、横向到边缘,形成环环相扣、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从防控角度,要统筹事前、事中、事后,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污染源监管体系,健全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从防控过程看,深化排污口管理改革,打通岸水陆海,构建水陆协调、精准科学的江湖海水污染治理体系。

完善主要功能区系统。土地是美丽中国的空间载体,就像人的居住环境一样,需要将客厅、卧室、书房、厨房、浴室等分开,让不同的区域承担不同的功能。生态就是生态,形成一个具有自身特点和有机统一的大生态系统。本次全会强调,加快建立健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利用统筹协调控制体系,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发展边界等空间管控工作。边界,以及各种海域保护线,使国家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

强化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绿色发展是世界的潮流,也是未来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2018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约45.8%,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减排40%-45%的目标。本次全会强调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市场化的绿色科技创新,推动全社会更加自觉地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二、资源利用效率是基于

垃圾分类的一小步,生态文明的一大步。自2019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违者处5000元至5万元罚款,个人处50元至200元罚款。 “严”的程度出乎意料。不仅在上海,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大力推进“垃圾革命”,打响了垃圾分类攻坚战。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就是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又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污水也可以作为资源回收利用。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达到特定水质标准,可替代常规水资源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居民生活、生态补水、农业灌溉、地下水回灌等,可有效缓解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压力之下,利用潜力巨大。资源利用效率高,一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但由于粗放型的消费发展已经转红,迫切需要改变资源的使用方式。

资源利用问题,归根结底是生产和消费模式的问题。资源高效利用最根本的一点是将经济活动和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的匹配和适应最小化。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牢固树立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理念,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体系,解决解决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问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明确产权和有偿使用。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市场是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最有效手段,产权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目前,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依据不明确、权责不清、保护不严等问题,导致产权纠纷频发,资源保护薄弱,开发利用广泛。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综合节约制度,完善产权制度,落实资源主体。产权,查明登记确权,集约开发利用,加强监管。加快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步伐,为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产权基础。

经济且集约化,回收利用。俗话说:“多少汤做多少包子”。我国的水、土地、能源等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要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平衡的原则,加强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节地系统和能源消耗系统,确保资源的经济、集约、高效利用。随着我国对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产生的垃圾量不断增加。要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普遍实施垃圾分类回收,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利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系统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能源结构合理和能源效率高。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80%。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能源,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现代社会。能源系统。

当人群聚集柴火时,火势很高。每个人都是资源的消费者和资源节约的践行者。能不能少用电,浪费一张纸,少开一天车,省一盘菜……超过14亿人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一点行动都能有所作为 积累资源的海洋。

三管齐下的保护与修复

“黄河之水从天而降,流向大海,永不回头。”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奔腾前行,孕育了黄河的子孙,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滋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五大荒漠等生态脆弱地区,历来年老体弱多病,洪水频发。保护和治理黄河是黄河两岸人民的夙愿,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之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吹响了黄河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攻坚战。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风景、森林、田野、湖泊和草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里,田的命脉在水里,水的命脉在山里,山的命脉在土里,土的命脉在树和草。生态是一个相互依存、共生的大系统。如果植树者只种树,管水者只管水,护田者只护田,“人人扫门前雪”,很容易在乎一物而失去另一物, “压葫芦浮。舀”,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的生态破坏,只有树立系统思维,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才能维持生态的自然平衡。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整个生态系统入手,强调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实施山水林一体化规划,田野、湖泊、草原,着力加强森林、草原、河流和湖泊的保护。 、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这种从系统、全局角度提出的生态治理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山水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整体保护。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是发展之源,应以保护为先。我国生态环境虽然复杂多样,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从全局角度考虑和规划。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设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以基金会和各种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区系统保护了应保护的东西。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18万多个,占陆地面积的18%,占领海面积的4.6%。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39处,数量居世界第一。

系统性修复。多年来,我们坚持推进大面积土地绿化,着力整治荒漠化、石漠化和失水、三农、三农,抢救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逐步恢复透支生态环境。我国森林覆盖率从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3%左右,荒漠化、荒漠化、石漠化面积减少约2000平方公里,分别为2400平方公里和39万公顷。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促进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养生息,建设生态安全的防线。

四大制度落实严格责任

秦岭是我国中部的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国家绿肺”和“世界生物基因图书馆”。曾几何时,这里出现了许多违章别墅,大片森林绿地被人为破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次指示下, 2019年12月1日,为巩固近年来秦岭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新修订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新规》正式实施,新规突出“严”和“责任”,进一步做出更严格、更细化的规定完善监管责任、考核评价、责任追究、惩戒标准,对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抓紧”。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出台多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成效显着。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但不和谐的是,一些恶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仍然时有发生,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分析这起事件,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不严不落实,给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留有余地。

责任大于泰山。消除这种“人祸”因素,必须从“责任”二字入手,以“严”字先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让监管者“永远在线”,敢于“亮剑”打击污染行为,放任违法者,“不能吃饭、不能走动”的,一律严惩。

严格落实各方责任。如果把生态保护比作体育赛事,企业就是运动员,必须表现出色,不能犯规;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企业和党委、政府都是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必须分别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尽量减少污染的产生。目前,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重要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两个责任”,法治权威确保环保责任全面落实。

实施中央巡查制度。近年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再接再厉,掀起一场又一场治污“风暴”。 2015年以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轮全覆盖,对20个省(区)进行“回望” 在第二轮中,发现并及时督促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仅第一轮巡视和“回头看”期间,共受理生态环境举报9万余人次,解决生态环境问题15万余件。随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监管内容将不断扩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延伸,更好地发挥其在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环保。

完善问责机制。动员一千次,胜过追责一次。严格问责是监督责任落实的“杀手锏”。如果没有这种威慑力,问责制将只是形式,根本不存在。要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赔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追究肇事者责任。作为一个官员,一个人可以使一方受益,但不能使另一方受益。对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领导干部,要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辞职审计,不能“打屁股走人”、改地方干部相片。走到哪里,都要“秋后算账”。

保护美丽家园,助力绿色梦想。我们出生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在这里长大。应该是蓝天、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加快建设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必将为构建宜人的“诗意栖居”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果作者信息标注有误,请尽快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