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惟愿苍生俱饱暖 民生保障制度如何惠及全体人民

2022-07-26 大全 99 作者:考证青年

“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奋斗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往。我们党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带领人民实现从贫困落后到富强富强的划时代跨越。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1世纪的第20个年头时,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14亿多人口,奋斗一个世纪的奋斗目标将圆满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新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体系的伟大胜利。

民生是幸福之本,是和谐之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一切旧制度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提出坚持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民生保障体系,为实现新的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生保障的“中国智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急需发展,一贫如洗。我国的民生保障体系从零基础开始,从小到大,从城市到农村,从特定群体到全面覆盖,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编织出全球最大的民生保障网络。几十年后,中国基本解决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民生保障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是独一无二的,在发达国家也是难以想象的。创造了世界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罕见的奇迹。

从我国民生保障水平的历史性飞跃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一点。1949年至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到77.3岁,文化程度从文盲率80%以上到劳动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10.7年,城镇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从8.3平方米到39平方米……我国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亿万的中国人正在享受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每一枝每一叶都与爱有关。” 我们党和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但目前,我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不管总量有多大,除以14亿多,都会变成一个小数。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依然存在,解决民生问题非常现实。约束。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吸取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将改善民生的需要与我国发展阶段相结合,形成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人们'

尽力而为,尽力而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任何时候,民生保障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要以民生保障为目标。两者相辅相成,不容忽视。在我国保障民生实践中,科学把握民生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要尽最大努力抓住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一件一件地做,最大限度地实现民生福祉;

它全面而包容,涵盖了底线。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生保障制度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制度安排。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建成覆盖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6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 @3.5 人口超过1亿,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同时,我国注重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帮扶帮扶,做好城镇特别贫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打响了农村脱贫攻坚战,稳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民生安全网。网底。

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各不相同。无论是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障,无论是最低生活保障还是特困人员救助扶持,无论是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还是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都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同时,各地可在落实国家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相应政策。例如,2019年北京人均GDP为每户每月1100元,甘肃人均GDP为32995元,

既有政府主导,也有多方参与。“天下之大,李渊为先。” 在社会主义中国,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解决民生问题,补齐民生短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我们实施了更多改善民生的“硬核”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落地生根。更公平地造福所有人。同时,着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

这些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是我国在长期实践和比较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解决民生问题的独特创造。它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我国民生保障体系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

二、脱贫攻坚的“中国奇迹”

贫困是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脱贫攻坚是弥补民生保障短板的重要途径。看一个国家的民生保障网络是否牢固、严密,一个关键指标是看贫困发生率和脱贫攻坚力度和成效。我国民生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脱贫攻坚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继续向贫困宣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显着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决打响脱贫攻坚战,持续加大脱贫攻坚投入,不断攻克脱贫攻坚堡垒。到2020年底,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解决。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一成就,足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灿烂的一笔,也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

回顾新中国70年扶贫发展历程,在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中,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发展道路。鉴于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第7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立足中国扶贫减贫实践,构建消除农村贫困基本政策框架,提出实施新政策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想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战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为什么世界如此看重中国?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交出了一份世界领先的成绩单。

大小是独一无二的。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1.每人每天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贫困人口的70%以上同期全球减贫人口超过44个欧洲国家。总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连续七年,脱贫攻坚规模超过1000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9000万以上。脱贫攻坚完成后,约1亿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撤离,解决了整体区域贫困问题。可以说,如此大规模的脱贫攻坚,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在其他国家也是前所未有的,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这个过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大规模减贫往往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用了几百年,摆脱大规模贫困也用了几百年,绝对贫困还没有完全消除。短短几十年,通过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依靠党和政府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中国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脱贫攻坚进程,人民生活即将实现一段从贫困到温饱到全面小康的性超越的历史。

高品质有目共睹。质量是扶贫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扶贫就是虚假扶贫、虚假扶贫。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对脱贫攻坚质量的要求和措施贯穿始终。在扶贫思路上,改变以往“大灌”的做法,采取精准扶贫,真正做到精准、客观、有效;在扶贫方式上,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相结合。up,把单纯的“输血”改成“造血”;在扶贫质量保障中,严格扶贫标准和程序,加强常态化监督指导,确保真扶贫、真扶贫;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通过扎实脱贫,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两忧”质量水平显着提升,贫困人口突出问题突出。 “三包”已基本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穷人感受最深,

系统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制定科学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各市县着力落实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有能力组织动员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向贫困宣战。据统计,

现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只需要半年的时间来计算,转眼就过去了。“一开始很简单,完成后会很庞大。” 越走到最后,越要咬紧牙关,不能有丝毫懈怠或懈怠。我们必须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伟业。

3 改善民生的“中国计划”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52万人,社保卡持卡人超过13亿人,改造普惠幼儿园7万所。不少药品降价,互联网提速降费让画面刷新更快……2019年推出的民生“大礼包”,进一步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反映了我们党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做的努力。继续尝试。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起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望,紧紧抓住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痛点和困难,坚持和完善各项民生保障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让全民共享。

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就业是关乎亿万人就业的大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新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2020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400万人,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达到近年来的高峰。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特别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力、丧失生产能力劳动者的就业帮扶力度,做好进城工作。农民工就业指导服务,让这一民生基础更加根深蒂固、更加稳固。

建立全民教育体系。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民生之本,教育制度的安排牵动千家万户。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好学”已经实现,但“好学”问题仍亟待解决。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即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必须做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工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普及高中教育,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同时,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充分发挥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和适合中国社会的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每个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同时,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充分发挥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和适合中国社会的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每个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同时,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充分发挥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和适合中国社会的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每个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是社会的“稳定器”,是发展的“调节阀”。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但社会保障体系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仍有待提高。全会提出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调要扩大覆盖范围,实施全民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全面建立城乡居民统一医疗体系。保险制度和重大疾病保险制度,努力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此外,全会还就加快实施异地就医社会保障转移延续结算制度、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住房保障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同步的系统。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正在指明道路。

加强健康中国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是现代国家发展的“晴雨表”。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考验,许多问题和短板也暴露出来,亟待解决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全会提出加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明确了完善国家卫生政策的具体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生育政策。这一部署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人民也将停止工作,他们将富裕起来;有益于这个中国,将有助于四方。” 全面小康,这个延续了千年的美好理想,百年奋斗的目标,就像朝阳朝东,白茫茫一片,即将爆发。像今天一样,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能够稳定地享受人民的富足安康,沐浴在幸福生活的灿烂阳光下。

深度阅读

1.习近平:《在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强调构建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人民日报,2020年6月3日。

《人民日报》(2020年8月11日第07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注有误,请尽快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