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2023-02-04 大全 136 作者:考证青年

说起籍贯,想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从出生,到上学,再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做生意买房子,我们都要接触到它,而且它还几乎是所有常见履历中的必填项目。

那么您知道“籍贯”到底是什么?我们又为何要填籍贯?“籍”与“贯”又各是何解呢?

今天我们便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一,我们填写的“籍贯”到底是什么?为何要填?

如果有人问你籍贯是什么,我相信大多数人皆能脱口而出:我江苏的,我河南的,我湖北的......

好像籍贯给人们的感觉应该就是出生地的意思。

果真如此吗?

对,也不全对。

按照现在法律上来说,籍贯通常指本人出生时祖父所在的居住地,这里一定要搞清楚,是祖父,也就是爷爷辈的出生地,并不是自己的出生地,而若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则随父籍,再不能确定父亲出生地的,这时候的籍贯才能按本人出生地算。(父亲若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上未记载父亲信息的,则随母籍)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填籍贯,或者说籍贯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有两个作用:

1,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祖籍

何谓“祖籍”?

实际上就是一种“根文化”,比如琅琊王氏、陇西李氏、兰陵萧氏等等,在古代那可都是名门望族,一种地位的体现,身份的象征。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将祖籍看的并不那么重要了,但那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还是特别在意祖籍的,就像我爷爷在世的时候,碰到每一个聊得来的陌生人,便总会亲切的问上一句:

“您祖籍哪里人啊?”

实际上祖籍早已根植在了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深处,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应该代代相传,不该遗忘。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2,出生地的证明

从户口本上可以看出,我们的籍贯一直都不会变,比如你的户口迁到了上大学的所在地,但籍贯却还是要写出生所在地,这就证明无论你到了哪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根始终都不会改变。

既然了解了“籍贯”又知道了其存在的作用,那么,“籍贯”到底是怎么来的,“籍”与“贯”又各是何解呢?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别急!请继续往下看:

二,“籍”与“贯”到底是何意,究竟是从何而来?

凡事都得有个出处,而“籍贯”自然也是一样,那这“籍”与“贯”到底是何意,究竟是从何而来?

首先讲一下“籍贯”的由来,发展与完善

1,起源与确立

从甲骨文上记载的“登人”“登众”(登记人口)可以看出,其实早在古代的殷商时期,我国便已经有了类似籍贯的朦胧意识,不过甲骨文中只出现过“人”与“口”,而并没有出现过“户”与“家”,由此可以断定,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真正完整的籍贯概念。

个人感觉奴隶制时代的殷商所谓的“登人”“登众”,也只是为了打仗征兵的需要,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比如,在一次诸侯国的互战中,甲方诸侯国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该怎么办?

当然得补充新鲜“血液”吧,于是,诸侯王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武职官,武职官当然不会亲自去招募,最终,招募新兵的任务自然便落在了每个部落,甚至每个村的村长(那时候应该不这么叫,姑且这么称呼吧)手中。这就叫做大领导张张嘴,下面人跑断腿。

为了按时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村长们便只能硬着头皮去招人。

然而,不久后村长们便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招人工作太慢,且太难进行了。

不过,想想也是,打仗总不能让妇女儿童,老弱病残去送死吧,因此啊,这征兵实际上征的就是青壮年男子。但那时候没有花名册(登记表)啊,怎么办?那就得村长挨家挨户的去问:

“老乡,你家有男人吗,哦不,应该是有青壮年男人吗?”

碰到好说话还好,若是不讲理的,指不定就是一顿数落:

“干什么?你家没有男人吗?”

于是乎,在一次次的实践证明下,“登人”“登众”便出现了,说白了即,为了应付交差,村长们便只能在平时就开始着手忙着统计村民资料,如此才不会耽误随时可能到来的征兵任务。

有了殷商时期的“前车之鉴”,“登人”“登众”便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姬氏一族的“后车之师”。

尝到甜头的西周统治者们,很快便就将这一制度确立了下来,并写进了国策。

如此一来,“籍贯”的雏形便产生了。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小结:籍贯起源于奴隶时代的殷商,确立在西周,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奴隶主们征战杀伐的需要。

2,发展与完善

随着秦帝国的建立,代表着更加先进生产力的君主专制逐步取代落后的奴隶制后,封建社会的经济,人口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更加稳固自己的统治,加强对底层百姓的盘剥,便将原来雏形的“籍贯”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起来。

比如西汉时期萧何编撰的《九章律》,其中的“户律”就详细的规定了户籍的管理方法,将个人的资料详细到了身长、肤色、财产的程度,并美其名曰:编户齐民,但实际上就是为国家征收各项苛捐杂税做准备,编依据。

后来发展到唐朝时期的“貌定”(为每家定户)与“团貌”(集中貌定,三百家为一团),这“籍贯”制度,便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而明朝时代的《鱼鳞册》以及摊丁入亩制度,则基本上已经将“籍贯”制度完善到了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人口普查的地步。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小结:籍贯发展在汉唐,完善于明清,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封建统治者们对底层民众各种盘剥。

再来讲一下“籍”与“贯”在古代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其实在古代,“籍”与“贯”虽然合在一起,但其实代表的却是两种意义:

1,籍

代表的其实是役籍。

何为役籍?

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或者家庭所承担的徭役种类,或者也可以说成是其所从事的职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九种:

民、军、商、匠、儒、医、盐、乐、役

啥意思呢?

比如在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叫王凯的读书人前往相关部门报考科举考试,开考之前所汇报的籍贯是:

王凯,江苏镇江府丹徒县,商籍

那就代表王凯是一个商人,以此类推:军是军人、匠是工匠、医是医生......

2,贯

贯其实又被称为乡贯,是指一个人的祖辈的出生地或者长久居住地。一般要精确到XX乡,XX村,多少号才行。(感觉有点像现在身份证上的个人详细居住地址。)

其实,“籍”与“贯”一直到了清朝末期才最终并立在了一起,合称为“籍贯”,而在之前,籍贯一词其实包含了役籍与乡贯两层含义,且更偏向于后者,比如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在被慈禧太后问及籍贯何处之时,便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

“臣原籍直隶省河南府肃宁县佐乡北石宝村人氏!”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总结:

说到底,现在的籍贯仅仅代表的只是古代“籍贯”的一个“贯”,且还是缩水版的,但我觉得吧,现代人的籍贯也好,古代人的“籍贯”也罢,对于我们来说,其实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因为这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出处而已。

海宽任鱼跃,天阔任鸟飞

一个人,心有多宽阔,路就有多宽广,籍贯局限的只是我们的出生,而并不能左右我们的未来,因此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关键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出身的高低......

您说是不是?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