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特征

2023-03-03 大全 168 作者:考证青年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特征

(DC.) Speer DC.E. DC.f.sp. 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特征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1.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及华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可波及全国。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 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末,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

第一,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第二,有大面积感病品种;第三,3~5月份雨量较多;第四,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用96%天达恶霉灵2克加“天达2116”浸拌种型25克(1袋),兑水2~3千克,均匀喷拌麦种50千克,晾干后播种,随拌随播,切勿闷种。可兼防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等。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在喷洒粉锈宁或三唑酮时每15千克水加入25克“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可明显提高防病效果,兼治白粉病、赤霉病,同时可增加小麦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的能力。

2.小麦叶锈病 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发生在西南、华北、西北、东北麦区。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 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能穿透叶片,待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山东省小麦叶锈菌于小麦收获后就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播种出土后叶锈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冬小麦麦苗上。播种较早的由于气温较高,利于叶锈菌的生长,因而受害小麦发病重。播种较晚的,叶锈菌侵入之后由于气温较低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就以菌丝体潜伏在麦叶内越冬。

(2)防治方法 同条锈病。

3.小麦秆锈病 小麦秆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和南方冬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病害流行年份,由于来势凶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内引起较大的损失,造成小麦减产74%~84%。

(1)症状 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产生很多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夏孢子堆。小麦发育后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秆锈病夏孢子堆散生,长椭圆形,表皮破裂而外翻。

小麦秆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在小麦抽穗阶段的气温和这一阶段前后的降雨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小麦抽穗期的气温一般可以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秆锈病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

(2)防治方法 同条锈病。

4.小麦白粉病 近年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病逐年加重。小麦受害后,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1)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当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凡雾大露重、早春气温上升病害严重,并且田间湿度大则有利于侵染。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②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侵染源。

③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⑤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加“天达2116”壮苗灵50克兑水30千克,在早春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有效防治冻害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在发病较多的地区,可以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控制秧苗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减轻发病,并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种型“天达2116”效果会更好。

5.小麦纹枯病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加重,大有流行之势。小麦受纹枯病危害,轻者穗小粒秕,重者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40%。

(1)症状 小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子粒秕瘦。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②实行轮作,控制病害发生。

③适期播种,降低播量,合理密植。

④增施有机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水。

⑤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克或天达裕丰30克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50克,兑水45~60千克喷雾,或兑水300~450千克泼浇,或兑水15~25千克低量喷雾,第1次在返青后病株率达5%~10%(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喷药,第2次用药在第1次用药后15天施用,可有效防治本病。

6.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近年来,在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春麦区也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1)症状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的流行轻重。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黄淮海平原、西北和东北春麦区,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菌源量少与感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2)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渍害。

在齐穗扬花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每亩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药1~2次。用多福合剂(含25%多菌灵、15%福美双)5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散黑穗病;用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麦类秆锈病;用禾枯宁可湿性粉剂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赤霉病,还可兼治白粉病等病害。在喷洒杀菌剂时加入600~800倍的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显著提高防病效果,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

7.小麦全蚀病(1)症状 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为黑脚症状,根部变黑腐烂,根表可见病菌着生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少,早春返春慢,黄叶多,严重的枯死。拔节以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间严重腐烂,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浆期,茎基部明显变黑腐烂,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病部叶鞘容易剥离,叶鞘内侧与茎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由于病株根部与茎基部腐烂,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产量损失10%~20%,重者绝收。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2)防治方法 选用耐病品种;与棉花、黄烟、薯类、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增施磷肥,促进拮抗微生物的发育,减轻危害;深翻倒土,增施肥料,减少土壤表层菌源量;返青拔节期应适时中耕,及时灌水。

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最佳配方是96%的天达恶霉灵(5克)6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一袋(25克)600倍液,兑水15千克喷施。

8.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是一种主要由蚜虫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个别年份危害相当严重。

(1)症状 苗期感病时,叶片失绿变黄,植株严重矮化。病重的叶片往往不能越冬,或越冬后不能拔节抽穗。感病较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幼嫩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向下扩展,发黄的叶片呈亮黄色,鲜艳有光泽,叶脉间有黄色条纹。穗期感病的植株仅旗叶发黄。有的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紫色。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②清除田间及其附近的杂草。

③加强水、肥等栽培管理,叶面喷施“天达2116”和天达裕丰,增强植株抗病力。

④治蚜(虫)防病(参照麦蚜的防治)。

大家帮我看看这个小麦叶片上的白斑点怎么回事?手摸叶片有凹凸感,并且大面积发生。谢谢。是缺素还是病害

图片还是不够清楚,最好能再近再清楚一些。感觉不是锈病,而且中国在抗锈病方面作出很多成绩,现在基本上都抗锈病了,但是图中这片还是有条锈的感觉。应该不是。最可能的我觉得是叶斑病,由引起。 就是小麦根腐病了。

我想你是不是在北京以北的区域,比如张家口北部到东北啊,貌似上学的时候听说过北边比较多。

如果是这个病,最好的办法还是播种前药剂拌种。

生长期么,网上抄来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或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4000倍液

啰嗦了半天,我还是觉得这个季节基本上你喷一次药没效果就算了。

小麦白粉病都有哪些症状?该如何预防?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被白粉病侵染后,在发病早而且重的情况下,严重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叶数,成穗率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病害症状:小麦从幼苗到成株,均可被小麦白粉病菌侵染,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层。病部最初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莓斑,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整个叶片,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分生孢子)。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灰色乃至褐色,井散生黒色颗粒。在初期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无显著的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褪绿、变黄乃至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发生规律:小麦白粉菌是专性寄生菌。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植株上后,遇到适宜的条件即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并产生较细的侵入丝,直接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初生吸器形成后,即向奇主体外长出菌丝。菌丝扩展到一定程度后,在菌丝中心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病菌在其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丝上形成闭质売。小麦白粉病的越夏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度过夏季。

另一种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白粉菌有性时期产生的闭囊壳可通过侵染自生麦苗在病害循环中起作用。凡夏季最热一句的平均气温在24℃以下的地区,白粉菌可在自生麦苗上以无性分生孢子顺利越夏,在病菌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苗发病较早、较重,离越夏区远的地区则发病较晚、较轻或不发病,秋苗发病后病菌一般均能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后的病菌在春季先在植株的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严重时可引起穗部发病。小麦白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菌源、品种抗病性温度、降水量、日照和栽培条件。1、菌源菌源是病害发生的基础。白粉菌的越夏和越冬菌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程度。2、品种的抗病性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种植面积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的影响。3、温度主要影啊越冬和越夏菌源的多少、始病期的早晚,潜育期的长短和病情的发展速度以及病害终止期的早迟。4、降水量在北方降水较少的地区,降水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而在降水多的地区,降水过多特别是连续降水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不利。5、日照小麦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对直射阳光很敏感。

在发病期间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重:反之病害轻。6、栽培技术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施肥、灌溉、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等栽培技术有关。不同生态地区制约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各不相同。防治方法:采取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控技术。1、选种抗病和慢病品种根据各麦区的生态特点,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和慢病小麦品种。由于小麦白粉菌群体快速变异和寄主的定向选择,大面积单一种植抗病品种很容易导致抗病性丧失。因此,在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时要注意品种合理的布局和多样化。在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等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的地区,应选择种植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2、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在小麦白粉病越夏区及其邻近地区,采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可有效控制苗期病害,减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小麦锈病、散黒穗病等其他病害。选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按种重003%(有效成分)的剂量拌种,或用2%皮唑醇悬浮种衣剂1:14稀释后按1:50进行种子包衣防病效果均较好。3、合理施肥在施用基肥时,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适当增加磷.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追施拔节肥和穗肥时,要适当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黄淮海地区基肥亩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中氮高磷低钾复合肥25–30千克,拔节肥和穗肥每面分别追施尿素15–20千克和4-5千克:长江中下游地区基肥亩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中氮高磷低钾复合肥15-25千克,拔节肥每亩追施尿素8–12千克。在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可酌情不施或少施拔节肥和穗肥,以免贪青晚熟,加重白粉病为害。4、适期播种根据当地品种特性,气候特点和肥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播期和播量,避免早播、晚播以及播种密度过大。黄淮海地区适宣播期在10月上旬至中句,亩播种量为8-10千克: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适宜播期为10月底至1月上旬,南部适宜播期为11月上句至中句,亩播种量为9-10千克。5、消灭自生麦苗秋播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田间的自生麦苗可结合秋播耕地清除,尤其是要在秋播前铲除场院中的自生麦苗。药物防治:春季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应结合病害预测预报,及时喷药防治。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当病茎率达15%–20%或病叶率5%–10%时,选用20%烯肟菌乳油、15%氯啶菌酯乳油、10%苯醚菌酯悬浮剂、20%烯肟菌胺悬浮剂、20%菌酯悬浮剂、25%菌酯悬浮剂等,每亩5–10克(有效成分),对水30–50升喷雾,根据田间病情和天气情况喷药1-2次。

也可选用25%丙环唑30–35毫升(有效成分5-8毫升),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克(有效成分5–8克)、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0–15克(有效成分4-6克)等,对水30–50升喷雾,重病年份或地块15天后可再喷1次。每亩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50克(有效成分28–33克)或44%己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喷雾,间隔期7–10天,连续使用2–3次,防治效果也较好。由于小麦白粉菌已对三唑类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在小麦白粉病防治中,应将三唑类杀菌剂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轮换使用,以避免病菌抗药性的迅速发展。在病害需要防治2次的地区或地块,三唑类杀菌剂和其他类型的杀菌剂各使用1次,效果更好。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最有效?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近期河南小麦白粉病已经发生,给大家分享如何用药!

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治疗最好的药,请求答案

小麦赤霉病,扬花期染病,灌浆期见病,一旦发生,很难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预防为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时间上,二是药剂。在小麦抽穗后扬花5-10%进行喷药预防,这几年提倡见花就打的防治措施。选用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 戊唑.多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咪鲜.多菌灵、多.铜喷雾防治,间隔5-7天“齐穗期”再防治一次。

小麦白粉病,可以选用苯甲丙环唑 ,丙环唑,己唑醇喷雾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征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 Schw.称禾谷镰孢,F.arde—(Fr.)Sacc.称燕麦镰孢,F.(w.G.Smith)Sacc.称黄色镰孢,F..称串珠镰孢,F.(Ell.et Ev.)Wr.称锐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F.),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 zeae(Sehw.)Petch.称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15~150(u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3~6(um)。

病害的循环规律是怎样的?

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病害循环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病原物的繁殖与传播等环节。农作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需越冬()或越夏()。研究病原物的越冬(夏),要了解越冬(夏)的场所,越冬(夏)菌态和方式,以及越冬(夏)存活率等。真菌以多种类型的残存营养体、繁殖体或休眠营养体、繁殖体越冬(夏)。常见的越季菌态有菌丝体、菌核、菌瘿、休眠孢子囊、卵孢子、子囊壳、子座、冬孢子、厚垣孢子等。越冬场所为病残体、土壤、有机肥料、种苗、田间杂草或其他种类的寄主植物。有的还以侵染状态在异地病株上越冬(夏)。病原细菌以菌体随病残体、带病种子、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介体昆虫或他种寄主植物越冬(夏)。病毒、类病毒、植原体等在植物体内、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内,以及介体生物体内越冬(夏)。线虫以卵、幼虫、成虫或胞囊在土壤或植物体内外越冬(夏)。新生长季节开始后,越冬病原物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新一代接种体,分散传播,侵染寄主植物。在各生长季节发生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初侵染病株产生接种体,又复分散传播,接触植物,发生再侵染()。许多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发生多次再侵染,使病情不断加重。病害的传播导致了病害的空间发展。病害的传播表现为病原物的分散和传播,病原物主要依赖外界因素,进行被动传播。主要传播介体有气流(风)、雨水或流水、土壤、粪肥、生物介体、种子苗木、无性繁殖材料、工具、农产品、包装材料或农机具等。不同病害的传播距离有很大差异,可区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传播。小麦三种锈病菌的夏孢子可以随气流(风)远距离传播,最远可传播到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

日常生活小常识

89%的农户还看下:

“碘解磷定”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解救的机理是什么?

黄颡鱼一年可以养几批附养殖技术

夹竹桃有毒吗?夹竹桃毒性利弊分析

企业如何做好发展战略的规划

[收割机品牌]教你怎样使用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

花生田除草剂尖叶和圆叶的,和噻呋酰胺一起混用行吗?请大神指点,谢谢

适马12-24和尼康14-24这两个镜头该如何选择?

麦穗鱼一次产多少卵一年繁殖几次

江苏第三方检测机构有哪些

苹果手机怎么下载软件?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