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地膜每年用量达上百万吨 田间“白色污染”咋除?

2022-06-12 大全 141 作者:考证青年

“我家今年15亩烤烟收入近5万元,地里的废弃烟膜给我带来了500多元的额外收入。”日前,在重庆市黔江区白土乡三塘村废弃农膜收购点,建卡的贫困户董成章正在称量废弃的卷烟膜。收到钱后,他高兴地说:“烟场打扫干净了,干活爽。”

农用地膜包括农用地膜、棚膜等,具有保温、保湿、增肥、除草等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膜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统计显示,仅我国塑料薄膜的年消耗量就达到数百万吨,并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但是,随着农用薄膜的广泛应用,一些用过的地膜没有及时回收利用,成为田间“白色污染”,对农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白色革命”带来“白色污染”

重庆是塑料薄膜的大用户。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市农用地膜使用量约为1.2万吨。 “种植水稻的时候,我们需要种苗,苗需要用薄膜保护,我们每年都用很多薄膜。”重庆市永川区临江镇天兴村粮食大户康建国告诉记者,自己种了10多亩。每年买农膜要1000多元。

与康建国同村的高桂英是村里的一名果树种植者。她说,从果苗培育到果树生长,各个阶段都需要农膜。 “农膜真的好用,但只能用一次。每年之后,废弃的农膜就变成垃圾,和杂草一起焚烧。”

“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它,所以只能烧掉它。否则,如果我们将它留在地下,鸡鸭就会吃掉它。”永川区多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此前处理过废弃的农膜。采用燃烧的方式,只能燃烧一部分。有些膜隐藏在土壤中,不容易找到。 “第二年,种子不能发芽,我们也头疼。”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曾被誉为给农业生产带来“白色革命”的农膜,如今已成为田间“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 “白色革命”带来的积极性正逐渐被残留污染带来的危害所侵蚀。

“‘白色污染’正在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质量,严重影响农机种植施肥作业和作物生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司相关负责人已公开表态。目前,主要地膜区亩产地膜累计残留量为4~20公斤,有的地块甚至超过30公斤。地膜残留过多会直接导致作物减产,小麦减产2%~3%,玉米减产10%,棉花减产10%~23%。

废农膜“集结”回收网

为解决废弃农膜造成的污染问题,自2018年起,重庆市将废弃农膜的回收利用交由重庆市供销总公司牵头。

今年5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明确了废农膜的范围和各部门的职责各级。资金支持与回收、加工企业日常管理等,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制度化、规范化。

重庆市供销社综合经济发展部部长皮进表示,他们依托重庆市供销系统网络优势,在农村建立农膜回收网点,让废旧农膜在农村有一个“家”。目前,重庆已建立820个乡镇(街道)回收网点,覆盖80%的涉农乡镇(街道),16个储运中心和15家企业承担了全市废旧农膜利用加工任务,回收网络系统已初步形成。

重庆市供销社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截至10月底,重庆市已回收废旧农膜8782吨,超额完成全年8000吨回收任务。到2020年,重庆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覆盖所有涉农乡镇,新建回收网点210个,仓储运输中心22个。 (渝中区除外)目标至少建设一个储运中心。

“过去,农民普遍不知道废弃农膜的危害,也不知道如何处理。”重庆市多个区县供销社负责人坦言,他们在建立废弃农膜专门回收点后,将废弃农膜进行分发。 《农膜回收倡议》,编撰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顺口溜,广泛宣传废旧农膜的危害。如今,不少农户主动将废弃农膜带到回收网点出售。

白色垃圾也能变废为宝

再生农膜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经过加工可以变废为宝。日前,记者在綦江区民新再生资源公司的加工车间看到,车间仓库里堆满了回收的废旧农膜。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废弃农用地膜经过粉碎、清洗后,通过热熔、挤压成为再生塑料颗粒。这些回收的塑料颗粒是黑色的,大小像米粒。这些塑料颗粒全部销往綦江区工业园区附近的企业,可用于加工塑料长凳、警示管等塑料制品,变废为宝。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再生资源公司是在綦江区以市场化方式,整合民间资本,在区供销社牵头,吸纳自然人和股东的基础上,在綦江区成立的。其主要业务之一是处理废弃农膜。目前已形成“回收-分拣-加工”的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体系。

虽然废旧农膜可以成为工业材料,但其回收利用仍面临诸多困难。走访中,不少重庆村民坦言,他们尽可能多地收集地里的废弃农膜并出售。但由于目前使用的农膜老化、破损快,人工捡拾起来非常困难。有时候提一整天要一整天,最多可以提5公斤以上,只能卖几块钱,很难继续下去。

有业内专家分析,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地膜仍以超薄地膜为主。一些农资店虽然也出售符合国家标准的厚农膜,但由于价格高昂,基本不受欢迎。超薄塑料薄膜在收货期前会在田间腐烂,根本无法回收。

对此,有专家建议,为实现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生产流通相关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农膜整治工作,查处违法生产、销售的农膜。塑料薄膜不达标,从源头上杜绝不达标现象。覆盖物进入市场。同时,加快残膜回收技术的改进,研究在塑料薄膜集中利用方面建厂的可行性。 (记者黄世强实习生刘琳玲邵玉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果作者信息标注有误,请尽快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