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喷泉实验是利用什么原理?谁么样的气体可做?

2023-05-08 大全 100 作者:考证青年

喷泉实验是利用什么原理?谁么样的气体可做?

有两种喷泉实验的原理:

第一种,一个烧瓶(倒放)上塞上双孔塞,一个孔中插入胶头滴管,胶头滴管中吸入溶液(或水),烧瓶中装入能大量溶于水的气体,或是可以与溶液大量反应的气体;另一个孔中插入一个长导管,导管下方连一个盛有水的烧杯。这样,物备挤压胶头滴管,由于烧瓶中的气体大量溶于水,或者大量与溶液反应,则烧瓶中的气体压强极度下降,水就从烧杯中罩晌毁被压到烧瓶内。

实例有NH3、HCl与H2O,或者CO2与NaOH溶液等等。

第二种,一个烧瓶(倒放)上塞上单孔塞,孔中插有导管,下端接一个带有单孔塞的锥形瓶。烧瓶中装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或者是可以与溶液大量反应的气体;锥形瓶中加入溶液(或水)。只需谨蚂用手捂热锥形瓶,则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少许增大,这样溶液(或水)被少量压入烧瓶中,但由于气体大量溶于水,或者大量与溶液反应,所以上面的压强减小,促使溶液(或水)继续向上喷出。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形成喷泉。

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

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仿铅导管口形成喷泉。

化学喷泉实验的要求

要使用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比如氨气(NH3)和氯化氢(HCl)气体。这两种气体均极易溶于水,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所以,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实验可设计成喷泉实验。同时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早敬液体,备睁好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气体要充满烧瓶。

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压强差.在一个针筒里吸满了水,用力推动活塞,这时针筒内水受到的压强大于针尖外面的大气压,水柱就从针尖喷出,就是一个喷泉实验的雏形。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克拉伯龙方程。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高一化学教材在讲到氨的性质时,安排了喷泉实验。

由于喷泉实验的趣味性强,直观效果好,如今已超越教材中安排的喷泉实验的范围,演变成一系列的喷泉实验。

现象描述: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判启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埋冲宴),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通过分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条件,我们总结出了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1)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

(2)气体要充满烧瓶;

(3)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所用气体能大弯银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装置图及原理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扒茄世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是高中阶段最浪漫的实验之一。有位名人说过,喷泉之所以美丽,那是因为它有压力。人生亦复如是。有喷泉,必然伴随着压力。当然,用理科的语言,严谨一点说,有喷泉,必然伴随着压强差。

压强差:

首先,你必须整出来一个和纳拦外界完全隔绝的空间,形成“外界——内部”两个互相独立的空间。一般情况下,你无法改变外界的压强,只能改变内部空间的压强:或增大,或减小,最终与外界形成压强差。

前者:增大内部空间的压强,则喷泉会从内部向外界喷涌而出。

后者:减小内部空间的压强,则喷泉会从外界向内部喷涌而入。

自然界和生活中喷泉的原理都是前者。

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下方烧杯内的水被迅速倒吸入倒置的烧瓶中,呈现出喷泉状,且水迅速变红,呈现出红色喷泉。随着反应的进行,红色的水最后几乎充满整个烧瓶。

实验结论或原因: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L水可以溶解大约700L的氨气。假设胶头滴管春肢里的水有3mL,那么这3mL的水可以吸收超过2L的氨气。一个圆底烧瓶的体积大约100mL——500mL不等,很显然这点氨气会被胶头滴管里的水吸收完全。

然后,这个烧瓶压强变小,几乎就成了真空状态。打开弹簧止水夹,烧杯下方的水就会被猛烈地倒吸入烧瓶中形成氨水喷泉,氨水为弱碱性,故溶液变为红色。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