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法大全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二)

2022-05-14 方法大全 585 作者:考证青年

1.简要描述测量的基本类型。

(1)根据行为目标和测试内容可分为智力测试、能力倾向测试、成就测试和性格测试。(2)根据测试方法可分为分为单项测试和小组测试。(3)根据测试材料分为口语和笔试和非口语和笔试。(4)根据测试的参考框架) ,可分为规范参照测试和目标参照测试。(5)根据测试的标准化程度可分为标准化测试和非标准化测试。

2.描述测验准备的基本步骤和测验评估标准。

(1)测试的准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①确定测试的目的(测试谁,测试什么等);②制定测试计划(如何测试试题、内容比例等)。③准备试题(题数和格式、时间安排、分数分布、重复等)④科目和项目分析(样本、试题难度、区分度等) ⑤试题的修改和筛选(指导、时限、评分标准等)。⑥形成正式的试题(建立规范、试题手册)。⑦测试试题的信度和效度(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 (2)测试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信度,其中信度类型包括重测信度、复制信度、分半信度和评定者信度;效度类型包括内容效度、标准效度、结构效度;难度计算方法包括pass rat e计算、平均计算、极值组计算;在准备考试时,题目的难度要服务于区分,难度的选择要以提高区分为基础。

3.标准化测试应具备基本特征

首先,测试的效度要高,即测试的准确度要高,测试本身确实可以衡量制定的目标的水平;二是测试的信度,即测试的信度要高,测试的结果能真实反映受试者的实际水平;三是考试要有范数比较,即考试能解释实测分数,评价被试水平。

4.简述教育研究中影响测试信度的因素。

(1)从测试本身来看,影响测试信度的主要因素是测试的时长;测试的时间;测试的同质性;辨别程度测试的性质;测试变量的性质;测试的形式;受试者的差异。(2)从受试者的角度来看,影响测试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是:身体健康;情绪压力和疲劳;人的记忆波动;对考试形式的理解;考试环境条件;其他相关知识;对考试内容的熟悉程度。

5.实验研究的精髓

实验条件的控制

6.简述学前教育实验的分类。

(1)按实验地点划分,学前教育实验可分为田间实验(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2)按实验目的划分,学前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实验 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按自变量个数划分,学前教育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4)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 学前教育实验可分为预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7.描述实验变量的选择和控制。

(1)参数的处理。

自变量是变化的度量和条件,也称为实验处理。它是研究人员创造的一种情境或刺激,可以通过自变量促使受试者做出反应和改变。实验的目的是观察自变量的干预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和变化。自变量的操纵往往涉及实验治疗的次数、强度、方法、程序、干预时间和持续时间等问题。研究人员应根据研究假设、实验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2)因变量的确定。

因变量是研究人员想要观察的变量,是自变量引起的受试者反应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取决于自变量的变化。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因变量的测量来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变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观察、测量和转化为数据。

(3)无关变量的控制。

无关变量是研究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的所有变量,是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不相关变量会影响因变量的确定,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判断方法,因此需要在实验设计中加以控制。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随机化法、消除法、平衡法、常数法、第一法和统计分离法。

8.尝试讨论实验研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机化、可控性和可重复性原则。

9.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条件。

(1)应该有研究动机、目的和问题。(2)应该有丰富的文献基础,让他们在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行动”都是自觉的,而不是解决问题要靠“经验”,绝不能靠“跟风”。(3)要建立系统的、现实的、丰富的档案和数据记录,尤其是研究参与者在行动中的“变化”数据记录清晰(3)或相关)过程中。(4)应该有系统的数据收集过程和方法。(5)行动研究过程要完整呈现。

10.描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阶段。

(1)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的开始。

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前教育和教学的实践。着力改善现状,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行动研究者在思考中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①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② 问题是普遍的还是具体的; ③ 造成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2)计划。

问题确定后,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总体方案,并应考虑以下问题:①方案实施后的预期目标; ②行动研究的步骤和时机; ③ 计划执行表的制定。

(3)合作。

行动研究人员需要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并相互配合,分享行动经验,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他人无障碍沟通。通过制定研究界的工作规范,似乎可以确保协作是有效的。 .

(4)动作。

将计划转化为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部分。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提高实践质量。教育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更具情境性和实用性。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归档等方式收集数据。

(5)复习。

对行动研究的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行动研究的问题是否明确,研究目标是否可行; ②行动研究计划是否详细; ③行动研究者是否实施了研究计划; ④数据收集整理是否完整、准确; ⑤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是否恰当; ⑤评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6)报告。

行动研究是否需要研究报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更注重行动研究的实际效果;另一种观点认为,行动研究报告可以供其他相关成员学习和分享行动研究经验。

11.简述浓度量的性质和作用。

对于一组数据,最常用的统计特征值有三种,一种是表达数据的性质或集中程度,另一种是表达数据的性质或分散程度,以及三是表达数据的位置。数据集中度是指衡量一组数据中心位置的集中趋势,即确定一组数据的代表值。集中度度量的作用是衡量数据的集中趋势。

12.浓度

浓度:是表示数据性质或浓度的统计量,包括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

13.简述产品差异相关的适用条件。

适用于乘积-差异相关数据应满足以下条件:(1)两列变量为实测数据,两列变量各自总体分布呈正态分布。(2)@ >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线性的,如果是非线性双列变量,则无法计算线性相关。

14.列出四种常用的数据关联方式。

产品-差异相关性分析;等级相关分析;质量相关性分析;质量相关性分析。

15.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用研究产生的结果表示,“定性研究是产生描述性数据的研究”;用产生结果的方法表示,“定性研究是任何不通过统计程序或其他定量程序来产生研究结果的方法”;从研究活动的特点表示,“定性研究方法使用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运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对自然情境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探索。 -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进行构建。解释定性研究数据以实现研究目标。

16.描述选择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条件。

(1)定性研究一般适用于以下研究:①不成熟的概念,明显缺乏理论基础,是有偏见的,甚至是错误的。(有些理论的内涵是不精确的,不恰当的,不恰当的,有偏见的,或③ 发展理论需要探索和描述的现象。 ④ 事物的本质不适合量化。 另外,定性研究问题一般都是陌生的探索性问题,背景模糊而宽泛,或者研究问题的意义比数量更重要,研究问题意外发现或者比较独特。(2)定量研究选择的条件:定量研究一般是事先确定的,形成假设,然后设计具体程序来检验假设。定性研究是暂停祖先的假设和研究人员的远见,进入t以自然的态度研究情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相关数据,然后收集,假设是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形成的,即定性研究假设是在总结数据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之前的演绎推理研究。

17.研究资料审查补充环节的主要任务

源材料客观性的有机验证。

18.定性研究数据真实性分析判断的主要方法

检查数据收集是否按照标准程序平均

19.简述定性研究数据的来源和收集形式。

(1)在定性研究中,自然情境是研究数据的直接来源,研究者是获取研究数据的工具。定性研究数据的收集一般在现场进行,研究者的观察和观点将作为数据的补充,因此,进行定性研究的幼儿教师将花费大量时间观察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场所的教师、家长和孩子的行为,并直接日常生活中的观察。采访观察对象。(2)定性研究资料一般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收集。定性研究中,收集的资料包括访谈记录、实地观察记录、照片、录音、以及视频记录、日记、个人评论、备忘录以及任何其他表达人们实际言行的材料。

20.定性研究的主要数据分析技术有哪些?

(1)写备忘录。备忘录也叫分析报告,包括描述性、方法论、分析性、理论性等类型。分析性备忘录是最常见的。(2)写日记方法,总结和内容总结。写日记可以用来反思你在观察或采访中的一些活动。写总结和内容总结的目的是浓缩定性研究数据,展示数据的中心内容或思想.(3)绘制图表。定性数据分析中常用的图表有网络图、等级分布图、矩阵图、曲线图、报表、认知图、因果关系图、决策模型等。(4)沟通。沟通是指与同事、朋友、家人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对话和阅读相关的文献或信息。

21.描述定性研究数据分析的思维方式。

定性研究数据的分析主要采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如下:

(1)比较和排序。

定性研究数据的比较是不断地比较数据与数据、理论与理论,然后根据数据与理论的关系提取相关的类别和属性。在对定性研究数据进行分类时,应注意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的进行分类。对定性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和分类有助于浓缩数据,进而寻找数据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

(2)分析综合。

在使用分析方法对定性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时,应注意在研究的总体目标、总体概念和某些理论指导下,执行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是分析定性研究数据的主要方法。定性研究数据中的因果关系分析不应过早地将因果关系的概念强加于数据,而应基于数据本身呈现的关系。综合一般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与思维过程中的分析相反。定性研究数据的分析是一个“整合、划分、整合”的过程,研究人员可以在部分和整体之间形成一个“解释循环”;另一种分析和综合定性研究数据的方法是“回顾性意识”。重组”。

方法

(3)感应。

归纳在从定性研究数据构建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定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是一种归纳研究方法,其目的是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归纳是定性研究从原始数据到理论构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式。

(4)直觉和想象力。

在输入定性研究数据和建立关于数据整体内容的假设时,直觉在选择重要概念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想象是模拟和类比的重要手段,在定性数据分析中需要自由运用隐喻、隐喻和联想。直觉和想象力从定性研究数据的分析中带来灵感:研究人员必须长期关注原始数据;随时记录相关的灵感和感受;不怕猜测;以愉快和轻松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分析工作。

22.关于组织定性研究数据的方法。

1、审核补充:包括审核收集到的数据是否清晰完整,识别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分类归纳:指将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同时总结出每一类数据的主要特点;3、摘要:主要目的是展示能反映研究问题的研究内容,提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资源;4、编辑补充:是对各类研究资料的统一整理,并分别标明其主要用途.

23.土著概念

本地概念:指研究人员应尽可能使用受访者自己的语言的思想单元的数量。

24.教研见解

教研情:撰写教研情是反思教学的重要途径。教研情既要感同身受,又要在情中领悟,在领悟中求理。教研见解可以体现在日记、笔记、论文中,也可以积累形成系统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甚至转化为系统的行为。

25.幼儿教师写作的第一目的

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而写作。

26.尝试讨论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

研究论文的基本框架:标题、引言、主要论点、结论和结论。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主题部分、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结论部分。

27.描述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

(1)标题或标题。

一篇研究论文的标题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直接指出标题的意思,即直接用论文内容中的关键词提出命题;研究论文标题的撰写应体现两个基本要求:(1)标题应能高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准确描述研究问题;如果论文内容比较复杂或有针对性,有时可以加副标题补充说明。

(2)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应概述论文的要点和基本内容。它应该简短而简洁。根据论文篇幅,字数限制在100~300字以内。

(3)前言。

序言也称为引言、序言、引言等,是一篇论文的开头,放在正文之前。前言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①说明研究背景和动机,提出论文要讨论的问题; ② 说明研究重点; ③总结讨论的理论或现实意义。序言要一目了然,内容要清晰连贯,叙述要有理有据,避免含糊不清的讨论。

(4)文字。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又称本论文。在这一部分,作者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观点形成的各种理论或事实的依据,还要论证和论证形成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观点看法。这部分应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正文的写作必须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正文的结构一般有平行结构、递进结构和综合结构三种形式。文中论据、论据、论据分清主次,做到论据明确具体、论据丰富充分、论据符合逻辑规律。

(5)结论和讨论。

结论是对研究问题作出的结论。结论的写作要内容简洁、措辞严谨、逻辑严谨。讨论常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研究论文中,从理论上解释和分析研究结果的意义和意义。

(6)注释和参考。

注释和参考文献是研究论文的附加部分,主要列出文中直接提到或使用的数据来源,其作用是:①帮助读者了解与此相关的研究历史和已获得的研究主题成就; ②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体现严谨的学术态度; ③ 提供线索供他人验证。

引文注释分为页尾注(脚注)、尾注(段落或后注)、文内注(内联注)和书后注。引文须注明出处,包括作者、书名、文献名、卷、页码、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参考文献的格式一般为作者姓名、文献名称、书名、卷或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等。参考文献可按时间顺序编号,或根据内容的重要性,或按以作者的名义。未发表的材料不应直接引用。

(7)附录。

附录一般包括详细的原始数据、实验观察记录、图表、问卷、试题或其他不应放在正文中验证的信息。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备案号:桂ICP备2021009421号
Powered By Z-BlogPHP.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我知道了